回覆列表
  • 1 # 於一粟端見十方剎

    應該算是官修史書,儘管《新元史》成之於一人之手,最後刊行是得到官方認可的支援的

    《新元史》是清末民初史學家柯劭忞(1848—1933)以明朝編寫的《元史》為底本,斟酌損益,重加編撰,前後用了三十年,於1920年成書。次年,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下令《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於世。使官修史書“二十四史”成了“二十五史”,再加上《清史稿》則稱為“二十六史”。因明代《元史》編纂過於草率,錯誤百出,後代學者皆呼籲重修元史。《新元史》共257卷,是集明、清學者研究元史之大成,以一人之力完成的鉅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因此書授予柯劭忞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新元史》較《元史》補充了元世祖忽必烈以前的蒙古史事,和北元時期的一部分歷史,時間截止到元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增補了許多列傳,如元初不肯降元的一些英雄志士,尤其是元末大起義的領袖如韓林兒、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等都為其作列傳,對宋元之交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也增立了傳。此外,對成吉思汗至蒙哥時期蒙古經營西域的內容、四大汗國盛衰興亡的情況等,記載得也比《元史》詳細。《新元史》還糾正了《元史》的錯誤,如列傳重複、編排不合理等問題。該書最大的缺點是沒有編寫《藝文志》,且書中所引用的新資料,都沒有註明出處。

    柯劭忞在民國初年曾為清廢帝溥儀侍講,以前清遺老自居。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開設清史館,趙爾巽為館長,柯劭忞等為總纂。1928年趙爾巽辭世後,柯劭忞代理清史館館長職務,參與編修《清史稿》十四年,負責總閱全稿,做了大量工作。

  • 2 # 談古論金

    《新元史》屬於官修史書。

    《新元史》由清末民初史學家柯劭忞編撰而成,成書於1920年,次年也就是1921年,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並於1922年刊行於世。這樣一來,官修史書“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因此,《新元史》確鑿無疑屬於官修史書。

    人們可能有疑問的是,《新元史》編撰了30年左右,也就是說柯劭忞在自己不惑之年前後就開始編撰此書,而到了古稀之年才成書並被官方認可,這樣一個流程可不可以算是官修?

    回答是算的。

    我們注意到,唐代以前,史書就多為私人撰寫,成書後呈交朝廷,經官方認證,即可列入正史,《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這「前四史」其實都是經過這樣的方式誕生的。

    當然,《新元史》第二十五史的地位由於人們的觀念和認知不同,是不是算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二十五史應該包括《清史稿》而不包括《新元史》,也有人認為兩者都可以包括而為二十六史,但不管怎樣,《新元史》傾注了柯紹忞半生心血,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獻價值,這是沒有疑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觀滄海》一詩中“滄海”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