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史圖鑑

    在古代,我們一直奉行的基本社會制度是大家族族長制。這種制度最基本的特點便是男權社會的根基。在中國古代原先只有貴族擁有姓氏,作為普通的農民只有當依附於貴族並獲得軍功和賞識之後才會被賜姓氏。而這也已經是在戰國時期禮樂崩壞以後才出現的,在之前只有完全而純正的貴族血統的人才擁有姓氏。中國在秦朝打破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封建規則之後。逐步形成了帝國的上升渠道。

    對於秦國而言,主要是以軍功作為身份上升的主要渠道,漢代開始實行察舉制舉孝廉,魏晉時期形成九品中正制,隋朝科舉制和宋朝科舉制完善。但就實而言,在宋代之前即便擁有察舉制等等諸多選拔人才的方式。能夠透過諸多方式被選拔成為人才的人,基本上也都是世家子弟。普通的人依然無法得到晉升,在宋朝以後,各地區雖然貫徹了科舉制的精髓。但能讀得起書的人依然以地主為主,在古代封建社會地主把控了升官的所有渠道,尤其是在戰亂時期。

    也因此地主和貴族往往掌握整個社會的政治資源和經濟命脈。可以透過買賣土地和侵佔土地獲得更大的利潤。我們所認為的中國古代新婚夫妻之間的各種禮儀。實際上也都是地主們之間的禮儀,對於真正的貧困者,是沒有任何經濟實力,能夠完成一整套的禮儀制度的。而對於中國的迴圈往復的封建統治秩序而言。中國每一次朝代末年的動亂實際上都是一個貴族地主階層代替另一個貴族階層。

    而之前失去政治優勢地位的地主階層也並非完全被打倒,他們只不過不再作為最高的權力掌握者。充其量也只是代表人物皇帝的死亡和下臺。對於帝國核心的統治勢力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每一場戰亂所帶給底層貧苦百姓的似乎只有毀滅。因為一旦戰亂經濟崩潰,窮苦百姓餓殍遍地屍骸遍野。沒有任何經濟基礎,是無法繁衍後代的。因此,每一場戰亂窮困人口損失的比例和傷亡往往是不可統計的。

    等戰亂結束以後或者聽政府的安排回家務農繼續被新的地主剝削土地被吞併或者直接作為。地主內的家丁被賜姓。最終能夠繁衍大量人口的實際上依然是地主和貴族,就拿明代末年的藩王問題,便可知曉其中的關係。明朝末年鬧大災荒各地流民數百萬。自己都吃不起飯,誰還能想著生孩子?即便生誰又能養的起。 而明代建國200多年,朱元璋的後代已經發展到十數萬人之多。只有掌握社會資源的地主官僚才擁有生育繁衍的機會和能力。這一情況,在歐洲也十分普遍。

    幾乎所有的人都是貴族的後裔,因為只有貴族在平常年代才能大肆繁衍。在戰亂年代,才能保得家族延續,而窮苦人是沒有這一資格的,在和平年代接受剝削,在戰亂年代屍骸遍野。當然作為社會發展的正常執行。依然會產生出新的窮人,但這些新的窮人依然是貴族和地主的支脈,只不過家道中落成為新的窮人。這些人與原先的窮人會有一定的差別,那就是他們依然有著貴族血統。依然有著類似於貴族式的教育。他們也有機會再一次翻身成為貴族,但也有可能就此淪落。逐步被人類社會的規則所淘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民的名義》姊妹篇《人民的財產》已正式殺青,你期待劇中靳東閆妮等主演的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