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zw6407

    1956年行政體制改革的主題是:精簡機構、擴大地方自主權。

    1956年行政體制改革主要基於政治背景。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結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1955年12月29日,國務院釋出的《關於進一步做好國家機關精簡工作的指示》指出,國家機關的精簡,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政策,是例行節約、積累建設資金的必要手段,也是改進國家工作、保障社會主義勝利前進的重要措施。1956年年底,國務院所屬工作部門達到81個。1957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央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說:“現在國家機構龐大,部門很多,許多人蹲在機關裡沒有事做。這個問題要解決。”周恩來同志稱之為“機關式官僚主義”。

    毛澤東同志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係》中指出,“應當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權力,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並建議“黨政機構進行大精簡”。1956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國務院關於改進國家行政體制的決議(草案)》,按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劃分中央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管理職權。1956年11月1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透過《關於管家機關停止增設機構擴大編制的通知》。

    1956年行政體制改革歷時多年,主題就是精簡機構,擴大自主權。在擴大地方自主權上,1958年,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事業單位由1萬個減少為2400多個,也就是說十成中有八成被放到了地方。

    在精簡機構上,精簡國務院所屬工作部門、幹部。首先是精簡國務院所屬工作部門。1954年10月,國務院成立的時候,有35個部委;1958年12月6日,增加到48個部委。機構精簡從1956年一直持續到了1959年,其中1958年和1959年精簡的幅度最大。1956年這輪改革之初,國務院各類機構是81個。經過調整,部委減少8個,直屬機構減少5個,1958年年底國務院設68個工作部門。1959年繼續進行機構精簡和調整。1959年6月21日,二屆全華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了調整國務院直屬機構的議案。法制局併入秘書廳;人事局和專家局分別併入內務部和科委;等等。1959年年底,國務院設60個部委、直屬機構和辦公機構,比1956年減少21個。其次是精簡幹部。1960年,國務院各類機構工作人員有41.1萬。1960年7月到1961年9月,第一次精簡了8.1萬人,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級機關。第二次幹部精簡是1962年2月到1964年,中央機關又精簡了1萬人,國務院總編制定在3.6萬人;省、地、市、縣共精簡181萬人,地方各級行政編制定在180萬人。

    1956年行政體制改革的歷史貢獻是,新中國成立之後,首次開啟自覺地進行行政體制改革歷程,第一次有意識地探究適應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管理體制。我們站在今天這個歷史時點上,回溯過去,就會發現:計劃經濟體制必然導致龐大行政部門,龐大行政部門必然導致官僚主義。所以,這輪改革也留下了歷史缺憾,即:精簡了之後,又膨脹了,人員依然龐雜,機構依然龐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含有“橙”字的古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