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azhu1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徵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Sunny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第一節的前四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做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對黑暗現實的強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誰不願意”“誰不願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節使用了與第一節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肯定式,變為“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嚮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係。這一節前四句與上一節前四句一樣,都採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實的否定,並由正面表達對自由的企盼轉而從反面加以表達。由“誰願意”以下八行,寫出現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實世界裡,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在寫著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些描寫與第一節的氛圍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後四行,則又恢復了第一節用過的“誰不喜歡……”的肯定句式,表現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願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這在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體現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朧,意境優美。這種表現方式,和中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並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並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係。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業洗車的流程步驟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