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也許手機kx

    黎平侗族的居住環境大多數依山傍水,村寨都建於溪河旁,田壩中或山腳下,寨中鼓樓聳峙,村邊古樹濃蔭,花橋橫跨流水,風景十分優美。酒在侗族飲食中佔有重要位置,常用來消除疲勞,各種節日喜慶、親友交往,總以酒為禮,以酒為樂,家家都會自釀自烤米酒。 侗族的服飾以自仿自織的青布為主,夏秋配以藍色,節日盛裝配以銀飾,與其它民族服飾有很大區別。 黎平的節慶習俗及活動主要有:祭薩、抬官人、對唱大歌、鬥牛、“哆吔”(踩歌堂)、蘆笙賽、唱敬酒歌、演侗戲、吃長桌飯等。 黎平侗族青年戀愛方式主要是“坐月堂”,透過對唱情歌來交流情感,表達愛意。婚戀自由,情投意合即可互訂終身。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種罕見的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民間合唱音樂,為侗族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主要流行於黎平縣境內和從江、榕江與黎平接壤處。歌聲如蟬鳴鳥叫、溪水奔流,自然和諧。其早在宋代就有記載,上世紀50年代方被音樂界發現。黎平侗族大歌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活動演出,1986年在法國金秋藝術節上唱響巴黎,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黎平縣人民政府現正積極將其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 每兩年一度的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是侗族歌舞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節慶文化總展示,是侗族地區最盛大的慶典,逢雙年的10月3日在侗都黎平舉行。  千三歡聚節 黎平地捫村原分散到各地的1300戶人家,每年正月11至15日都匯聚地捫,前來祭祀心中無所不能的女神--“薩”(始祖母),故稱“千三歡聚節”、亦稱“祭祖節”。節日期間安排有唱大歌、演侗戲、鬥牛、踩歌堂等豐富多彩的娛樂專案。  長桌飯 是侗族最盛情的待客宴席。當客較多或聚餐時,為促進交流、增添氣氛,便在自家的長廊裡擺上長桌飯,放上侗家美食,賓主一席而餐,席間敬酒歌此起彼伏,情濃四溢,其樂融融。  婚俗 侗族婚戀自由,婚禮則因地區不同而各異,但攔親對歌必不可少。娶親當日,女方舅家表哥表弟在女方家門外路口拉上一條插有草標的繩子進行阻攔,與男方娶親隊對歌,不管誰勝誰負,新娘新郎均會備禮贈送。這是打破“姑表親、心連心”舊俗後表示對新娘外嫁的一種婉惜與尊重。圖為娶親隊擔送禮品。  抬官人 “抬官人”意為抬著對侗鄉有突出貢獻的名人、官員,是在節慶活動中把活動掀到狂歡高潮的一項插曲。此項活動已有300多年曆史。活動形式奇特,透過化妝表演,誇張地再現了過去的社會現象和傳說,具有濃厚的戲劇色彩。  祭薩 侗語的“薩”即為始祖母之意,“薩”是侗族人心中無所不能的神,侗鄉各村寨都設有“薩堂”(祭壇),逢年過節,侗家人都要開展各種活動來祭奠她,以保佑村寨平安。   寨老議事 侗族村寨過去為加強聯防、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管理內務而結款,用“款約”來維持社會秩序。新中國成立後,實行民族團結平等政策,結款現象不存,但今侗族民間事務特別是寨內公益性事務仍由寨老召集各房族族長商議而定。  攔路歌 客人在進入侗寨時,寨中女孩在寨門前將障礙物把路攔起,擺上侗家米酒,唱起攔路歌。客人若唱起“開路歌”,主人便將礙物逐一拆去,若不能對歌則需喝酒方得進寨。  踩歌堂 踩歌堂是侗族在節慶活動結束前的一種集體歌舞,賓主手牽手圍成圈,伴著節奏明快的歌聲旋轉跳動,歌曲一人領唱眾人跟,侗家人稱這種歌曲為“耶”,它象徵著侗家人的團結友愛,被稱為“東方圓舞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毛呢大衣是硬的好還是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