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中秋夜裡,月光不著痕跡地灑落在詩人王建的庭院中,於是地上彷彿染上了一層薄薄的白霜,在這靜謐的夜裡,棲息在樹上的鴉鵲不知何時也靜悄悄地入眠了,原本就安靜的夜,悄然多了幾分疲倦的氣息。
在“中庭地白樹棲鴉”一句,王建只是簡單地把夜裡常見的意象鋪陳開來,這本該是所有夜晚都應該有的景物,在今夜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了。詩人似乎是在告訴每一個讀詩的人——今夜,就在今夜,好像所有的月色都不約而同聚攏在他的庭院之中,皎潔的月光均勻而優雅。
如波瀾不驚的江面,伸出手來便可掬起一捧獨一無二的光亮。鴉鵲自然是不懂得今夜與平時有何分別的,聒噪了一天的它們此時此刻早就無所適從,於是隨著它們的安靜,整個夜晚都開始入眠了,大概只有某些思緒萬千的人,才顯得格外清醒。
夜漸深,秋天的夜裡也漸漸泛起了寒意,讓人生冷的露水悄無聲息地一點一滴打溼了樹上的桂花,如玻璃珠一般輕輕掉落,只是卻沒有聲音,這是無言的美。桂花的氣息在任何時候都帶著若有若無的甜蜜。
即便沾溼了露水,想來依舊是無法掩蓋的,只是當桂花的香氣攜帶著令人生冷的寒氣撲面而來時,一切便讓人有了異樣的感觸。那一輪明月離人世千里萬里,庭院之中尚且能感受到冰冷的寒意,既然如此,遙遠的月宮中那棵桂樹會不會被打溼得更加徹底。
在那裡面的女子是不是將更加直接感受到這徹骨的寒意?畢竟伴隨著她的,還有永無止境的孤獨與註定無法排遣的思念。
在詩作前面的兩句中,詩人描繪的是一幅清冷而幽遠的景象,中秋之夜在詩人的筆下有了奇異的美感,今夜或許所有人都有著不同的情緒,不過相同的是,應該所有的人都會抬頭望月。無論是出門在外的遊子,還是閨中滿懷愁緒的思婦。
一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便道盡了所有離人所共有的情結。夜晚是從天地大化中暫借而來的歸宿,白日裡的奔波與無奈,在此刻都將消融,然後沉澱,明月則承載了所有人的寄託,彷彿從這一輪白玉盤中,能看到故鄉,也能看到思念之人。
平日尚且如此,何況中秋佳節還有著比以往更加明亮的月光,“人盡望”細細讀來似乎也是恰如其分。
到這時,詩人委婉地問出了“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夜的團圓並不是普天下之人都能擁有的,今夜的離人想來又怎麼會少?詩人的眼光有了橫向的鋪展,他不再僅僅只是侷限於眼前所見到的庭院中的夜色,他所見到的,是天下人都能看到的一輪明月,是所有出門在外的人揮之不去的思愁。
在詩人看來,這愁緒就像是隨著清冷的月光,從沒有盡頭的天際傾落下來,綿延不絕,幽遠流長,而此時也在望月的詩人又怎麼能夠避免呢?誰人能避免啊!
空地鋪滿如白霜般的月色,桂香還有帶著冰冷的寒意,似乎今夜所有的月光都集中在了詩人的庭院之中,最深切的秋思自然也將由詩人佔有,詩人又怎會“不知秋思落誰家”呢?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詩以寫景起筆,最終以抒情結尾,全詩從始至終都處在一種清麗幽遠的氛圍中,王建並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懷人思緒,但是這種深沉的思緒貫穿全詩。
詩作最後詩人分明想告訴讀者,儘管天下離人都有秋思,但是唯獨自己的是最深切的,然而他還是以疑問的語氣結束全詩,留給讀者更加意味深長的回味。
這一年的中秋夜,除了徹夜無眠的月光,興許還有諸多沉浸於自己情緒之中的無眠之人,當月光傾灑到這些人心中時,折射出來的全部都是動人的詩篇。
這年中秋夜裡,月光不著痕跡地灑落在詩人王建的庭院中,於是地上彷彿染上了一層薄薄的白霜,在這靜謐的夜裡,棲息在樹上的鴉鵲不知何時也靜悄悄地入眠了,原本就安靜的夜,悄然多了幾分疲倦的氣息。
在“中庭地白樹棲鴉”一句,王建只是簡單地把夜裡常見的意象鋪陳開來,這本該是所有夜晚都應該有的景物,在今夜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了。詩人似乎是在告訴每一個讀詩的人——今夜,就在今夜,好像所有的月色都不約而同聚攏在他的庭院之中,皎潔的月光均勻而優雅。
如波瀾不驚的江面,伸出手來便可掬起一捧獨一無二的光亮。鴉鵲自然是不懂得今夜與平時有何分別的,聒噪了一天的它們此時此刻早就無所適從,於是隨著它們的安靜,整個夜晚都開始入眠了,大概只有某些思緒萬千的人,才顯得格外清醒。
夜漸深,秋天的夜裡也漸漸泛起了寒意,讓人生冷的露水悄無聲息地一點一滴打溼了樹上的桂花,如玻璃珠一般輕輕掉落,只是卻沒有聲音,這是無言的美。桂花的氣息在任何時候都帶著若有若無的甜蜜。
即便沾溼了露水,想來依舊是無法掩蓋的,只是當桂花的香氣攜帶著令人生冷的寒氣撲面而來時,一切便讓人有了異樣的感觸。那一輪明月離人世千里萬里,庭院之中尚且能感受到冰冷的寒意,既然如此,遙遠的月宮中那棵桂樹會不會被打溼得更加徹底。
在那裡面的女子是不是將更加直接感受到這徹骨的寒意?畢竟伴隨著她的,還有永無止境的孤獨與註定無法排遣的思念。
在詩作前面的兩句中,詩人描繪的是一幅清冷而幽遠的景象,中秋之夜在詩人的筆下有了奇異的美感,今夜或許所有人都有著不同的情緒,不過相同的是,應該所有的人都會抬頭望月。無論是出門在外的遊子,還是閨中滿懷愁緒的思婦。
一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便道盡了所有離人所共有的情結。夜晚是從天地大化中暫借而來的歸宿,白日裡的奔波與無奈,在此刻都將消融,然後沉澱,明月則承載了所有人的寄託,彷彿從這一輪白玉盤中,能看到故鄉,也能看到思念之人。
平日尚且如此,何況中秋佳節還有著比以往更加明亮的月光,“人盡望”細細讀來似乎也是恰如其分。
到這時,詩人委婉地問出了“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夜的團圓並不是普天下之人都能擁有的,今夜的離人想來又怎麼會少?詩人的眼光有了橫向的鋪展,他不再僅僅只是侷限於眼前所見到的庭院中的夜色,他所見到的,是天下人都能看到的一輪明月,是所有出門在外的人揮之不去的思愁。
在詩人看來,這愁緒就像是隨著清冷的月光,從沒有盡頭的天際傾落下來,綿延不絕,幽遠流長,而此時也在望月的詩人又怎麼能夠避免呢?誰人能避免啊!
空地鋪滿如白霜般的月色,桂香還有帶著冰冷的寒意,似乎今夜所有的月光都集中在了詩人的庭院之中,最深切的秋思自然也將由詩人佔有,詩人又怎會“不知秋思落誰家”呢?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詩以寫景起筆,最終以抒情結尾,全詩從始至終都處在一種清麗幽遠的氛圍中,王建並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懷人思緒,但是這種深沉的思緒貫穿全詩。
詩作最後詩人分明想告訴讀者,儘管天下離人都有秋思,但是唯獨自己的是最深切的,然而他還是以疑問的語氣結束全詩,留給讀者更加意味深長的回味。
這一年的中秋夜,除了徹夜無眠的月光,興許還有諸多沉浸於自己情緒之中的無眠之人,當月光傾灑到這些人心中時,折射出來的全部都是動人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