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0玩家零

    《故事新編》讀後感

    滿腹的牢騷哇,借古諷今

    —— 魯迅的小說也有一股雜文的味道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小說文集之一,因為我非常想了解魯迅關於俠義類、傳奇類小說的寫作,所以買了這個集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黃牛皮紙的封面,加上內部厚重猶如版畫的插圖,讓人有一種厚重的感覺,的確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說的意境。

    小說中我最喜歡的是《鑄劍》,其他的諸如《出關》、《非攻》和《起死》類,整個故事的主幹基本上古代文字記載的現代翻譯本,然後又強行加入一些和民國時代相關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諷今,不在小說本身,所以我覺得立意一般。還有就是《補天》、《本月》《采薇》類小說,因為依據的古文字就描述簡單,所以小說中大部分是魯迅構思和擴充套件的,當然整個內容仍然是借古諷今,不過文章的內容和想表達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覺的還行。但是《鑄劍》不同,講的是一個復仇的故事,整個小說雖然也一半出於歷史文章的記載,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構思,不過因為其中沒有夾雜多少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折射,所以整個小說還是比較豐滿的,比之其他的小說,在*文學*意味上強了許多,這也是我喜歡的原因。

    其實魯迅對於小說大部分寄予的是對於現實嘲諷的厚望,所以我覺得莫過於用當時社會的事情去描寫才更加妥當,比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等,既是當時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諷刺故事,比之借古諷今,讓人除去了一種猜測,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對應現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諷刺,哪些是歷史,除去這一層隔膜之後,頓時就清楚了,諷刺的歸諷刺,歷史的歸歷史。

    不過我也不指責魯迅,畢竟當時的民國是一個”因語獲罪“的時代,文革也是一個,所以採用隱喻、借古諷今,都是保護自己也攻擊敵人的好招數。

    現在再來談一談《鑄劍》本身的問題。

    首先是情節的構思,本身這個情節就挺奇怪了,一個為了大王盡力的工匠反被殺,遺腹子性格軟弱卻想報仇,一個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現,借腦袋和劍幫助少年報仇,砍掉的腦袋還會唱歌,嗚呼,這是什麼詭異的情節?所以這個情節魯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擴充套件,因為這個本身已經是很奇怪了。本來情節如果很奇怪的話,會削弱小說本身的現實含義,但是對於本就是一個荒唐的妄想——一個少年想殺了大王,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也許荒唐的情節反而能夠襯托出故事本身的編造,是為了復仇的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襯出現實的殘酷。

    小說的描寫,我覺得非常的好,平實有力,栩栩如生。在語言方面,就顯得生硬,接近口號性,而且作者故意將許多語言變的有力,而變成命令的口吻:”什麼什麼去“,”什麼什麼的“。用簡短的名詞短語去說話,表現出義無返顧,決不妥協。不過這樣的話,是普通人說的嗎?好在小說本身就是虛妄的,所以這些語言還算是應景。但是讀起來,晦澀滿口。

    最後是小說的主題:”復仇“,中國古代小說,尤其是傳奇小說中,復仇題材的非常的多,不過大部分是私仇,沒有基於社會、種族的,我覺得魯迅作為一個在民國,受過民主教育的文學家,應該是將社會的主題加入小說中,不過沒有,小說的原因依舊是復仇,結果也是對於王的弔喪,但是沒有革命的興起,和社會的震動,剩下的還是麻木。這是為什麼?不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用的文件編輯協作平臺或工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