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76220875008

    一塊GPU晶片上有幾十億個電晶體。

    但這幾十億個電晶體並非每一個都完美無瑕。

    總有一些電晶體(雖然加電)但無法正常工作的。

    但這樣一來,這些晶片就有功能上的缺陷或效能上的差異了,這對於廠商來說,是件非常難以接受的事。

    不過晶片工程師總會再想出辦法來消除這些差異。

    比如,設計“冗餘電路”。

    當一個電晶體異常時,就會在備用區域啟用一個新的電晶體用來代替它的功能。

    這樣一來,只要一塊晶片,瑕疵電晶體數量在一定數量之內,對其效能、功能就完全無影響。

    但是,如果瑕疵電晶體數量(噪點數量)比較多,晶片本身功耗會略大一點點(畢竟有更多的瑕疵電晶體只耗電,不幹活)。實測,在完全相同的環境下,兩片完全一樣不同體質的卡,功耗大約有1-3W左右的差距,溫度約有1度左右的差距。另外,N卡由於階梯BOOST頻率,可能在一些理論測試(比如3DMARK)會有1%左右效能差距(實際遊戲中,由於很少讓GPU長時間滿載,體質差異幾乎無法表現出任何差別)。因此,噪點數量偏高的晶片被稱作“體質差”,或用更行業點的話說,叫“漏電率更高”的晶片,而相對的另一些則是“體質好”的晶片。

    通常來說,從一整塊晶圓中心部份切割出來的晶片,更容更得到“體質好”的晶片。

    當然,GPU-Z中的ASIC Quality並不是直接顯示出晶片的噪點百分比(真要這麼高,AMD和NV會哭瞎在廁所)。而是NV或AMD對自家晶片進行評估(包括超頻能力、能耗、加電壓等幾個指標)後,直接寫入GPU的暫存器中的參考數值。而GPU-Z只是將暫存器中的資料讀出。可以說從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GPU的體質資訊。當然,具體評估的方法仍然以加電資料,根據一定的演算法來做“預測”,因為即便NV和AMD也沒法數清每一顆晶片具體有多少個瑕疵點(要有多無聊才會去數啊)。So......因為NV和AMD本身對這個數值就抱有不確定性,所以該選項並未被直接命名為“晶片體質”或“漏電率”,而使用了ASIC Quality這種含義上相對模糊的名稱。

    實際上,個人認識的極限超頻比賽選手也沒有說過會刻意透過ASIC Quality去挑“體質好”的晶片——當然,他們同廠商合作時肯定也會挑卡,但更多是來靠實際超頻頻率,而非GPU-Z來挑卡(一般會多備兩片卡供他們換用)。個人也曾見過不少“體質差”的晶片(無論在風冷還是液氮下)超到更高頻率的案例。

    如果是普通使用者,不是那麼糾結於超頻這種問題的話,這個數值幾乎沒什麼意義。更不會影響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電影什麼時候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