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你要求別人做什麼的時候,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者你本身也做到和別人這樣了,那麼你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的恕道,與之對應的是孔子的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忠恕之道是仁的核心原則。孔子的忠恕要求人們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某件事情或者一件物品是否應該"施於人"的基礎應該在於他人是否"欲"與"不欲",而不是自己是否"欲"與"不欲"。比方說朋友聚餐舉杯敬酒,我不喜歡喝酒可卻一定逼另一位朋友喝酒,而這個朋友卻同樣不喜歡喝酒,那麼這就會在朋友之間產生矛盾甚至影響到整個聚餐的氣氛。所以,我不愛喝酒,朋友同樣也不喜歡飲酒,那麼我就不能逼朋友喝酒。因此,“己所不欲”不一定就要“勿施於人”,關鍵看人是否“欲”,假如“己所不欲”但“人之所欲”,仍然應該“施之於人”,只有在“己所不欲”且“人所不欲”才“勿施於人”,如此所得到的正確準則應該是“己所不欲,慎施於人”。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認為忠恕是貫穿孔子全部思想的根本思想。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忠,盡己之謂忠。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第一條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幫助他人,為他人設想,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論語》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自己所希望的,也幫助他人做到;自己希望在社會上立足,希望辦事很順利通達,就也幫助他人能立足、通達。所以忠就是對他人盡心盡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前一句是恕,後一句是忠;合而言之就是忠恕之道。一個是從消極方面講,對自己的約束;一個是從積極方面講,對他人的責任。對待他人,首先要尊重,不要妨礙他人;在此基礎上,還要盡心盡力地幫助他人。而共同的一個精神,就是為人處世心裡要想到他人。朱熹曾說過,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不易理解和把握,忠恕之道則易懂易行,所以曾子希望人們能從易懂易行的地方入手,透過忠恕之道領會孔子思想,去追求和理解,以至達到為人之更高境界。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揭曉了我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交往及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做任何事情時多替他人想想,多考慮別人的感受,切勿“己所不欲而施於人”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你要求別人做什麼的時候,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者你本身也做到和別人這樣了,那麼你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的恕道,與之對應的是孔子的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忠恕之道是仁的核心原則。孔子的忠恕要求人們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某件事情或者一件物品是否應該"施於人"的基礎應該在於他人是否"欲"與"不欲",而不是自己是否"欲"與"不欲"。比方說朋友聚餐舉杯敬酒,我不喜歡喝酒可卻一定逼另一位朋友喝酒,而這個朋友卻同樣不喜歡喝酒,那麼這就會在朋友之間產生矛盾甚至影響到整個聚餐的氣氛。所以,我不愛喝酒,朋友同樣也不喜歡飲酒,那麼我就不能逼朋友喝酒。因此,“己所不欲”不一定就要“勿施於人”,關鍵看人是否“欲”,假如“己所不欲”但“人之所欲”,仍然應該“施之於人”,只有在“己所不欲”且“人所不欲”才“勿施於人”,如此所得到的正確準則應該是“己所不欲,慎施於人”。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認為忠恕是貫穿孔子全部思想的根本思想。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忠,盡己之謂忠。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第一條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幫助他人,為他人設想,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論語》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自己所希望的,也幫助他人做到;自己希望在社會上立足,希望辦事很順利通達,就也幫助他人能立足、通達。所以忠就是對他人盡心盡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前一句是恕,後一句是忠;合而言之就是忠恕之道。一個是從消極方面講,對自己的約束;一個是從積極方面講,對他人的責任。對待他人,首先要尊重,不要妨礙他人;在此基礎上,還要盡心盡力地幫助他人。而共同的一個精神,就是為人處世心裡要想到他人。朱熹曾說過,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不易理解和把握,忠恕之道則易懂易行,所以曾子希望人們能從易懂易行的地方入手,透過忠恕之道領會孔子思想,去追求和理解,以至達到為人之更高境界。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揭曉了我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交往及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做任何事情時多替他人想想,多考慮別人的感受,切勿“己所不欲而施於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