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簡稱“牛”,是中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語。該詞在華北-東北方言中使用較多,而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似乎只限於北京。筆者祖籍河北,在北京長大,那時“牛逼”一詞在老家鮮有耳聞,但在北京卻終年不絕。 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也是政治、經濟、娛樂的中心,北京話自然就具有某種強勢;同時北京話極富表現力和幽默感,“牛逼”尤為箇中翹楚。因此該詞現已通行全國,成為普通話口語。 “逼”指雌性動物某一部位,在北方方言中多用於罵人,如“◎◎”、“二逼”、“蛋逼”等。但是“牛逼”的意思卻與字面無關,主要有三種: 一、水平高、超出一般,褒義。如:“要說球星,還是馬拉多納,小母牛坐酒缸——最牛逼!”[02] 當然也可以貶用,即反話,如:“1比0贏了馬來西亞,中國隊真是屎殼郎爬牛腿——夠牛逼的!” 二、驕傲、趾高氣揚,貶義。如:"牛逼轟轟”。 三、吹牛、說大話,貶義。 這三個義項是有聯絡的。筆者認為“牛逼”本是“吹牛逼”的簡稱,有詩為證:“泰山不是堆的,火車不是推的,羅鍋兒不是揻的,牛逼不是吹的。” 但它們後來分成了兩個詞,“吹牛逼”只有“說大話”一種意思,而“牛逼”除了保留這個本義外,又引申為第二項,褒化為第一項。現在前兩項使用較多,在表達“說大話”時,一般都說“吹牛逼”或“吹牛”,而不簡稱為“牛逼”或“牛”。 據筆者考證,“吹牛逼”由“吹牛皮”而來。“吹牛皮”簡稱“吹牛”,歷史悠久,全國通用,並非北京話獨有。證據是,現在的臺灣同胞也說“吹牛皮”,但不說“吹牛逼”,更不說“牛逼”。即便有個別說的,也是兩岸交流深化使然,華人實當額手稱慶。 “吹牛皮”變為“吹牛逼”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 一、字音訛變。“皮”在北京訛為音近而又經常說的“逼”。 二、發明創造。北京人向來思維活躍,善於創新,富於幽默感,他們可能認為只吹牛“皮”太單調了,而且抽象,從哪裡才能把“皮”吹起來呢?乾脆吹牛“逼”吧!有筆者兒時的歌謠為證: 要想吹牛逼, 先上鼓樓西。 買根兒牛皮管兒, 對準牛逼眼兒。 稍微一使勁兒, 牛就翻白眼兒。 北京還有一句土語“吹牛胯骨”[07],也是“吹牛”的意思,可以作為旁證。 這樣,通用語“吹牛皮”就變為北京話“吹牛逼”,再發展為“牛逼”,後來“牛逼”又成為通用語。但也有人認為“牛逼”不是從“吹牛逼”而來的,因為牛的逼比較大,所以“牛逼”就有了超出一般的意思。筆者認為此說也有一定道理,供讀者參考。而“吹牛皮”一詞的來源,據筆者所知有兩種說法: 一、相傳在黃河上游一帶,水急浪惡,難以行舟,為此當地的人們常用牛、羊皮製成筏子渡河。它是由幾個形狀像袋子的牛皮口袋連結而成的,使用時用嘴將皮筏吹起來,於是那時就有了“吹牛皮”一語。不用足夠的力氣,光談空話,皮筏是吹不起來的。人們常對光說空話的人說:“你有本事就到河邊吹牛皮。”。 二、從前殺豬,都要在豬的四肢內側開個小口,將豬吹脹,才能把豬毛煺淨。有個殺豬的,在與別人喝酒時,直誇自己吹豬吹得如何厲害。有個自以為是的人說:“你吹豬有啥了不起,我還會吹牛呢!”於是兩人決定打賭,讓那人殺一頭牛來吹。後來,人們就用“吹牛皮”來比喻不自量力或信口開河、說大話。
“牛逼”簡稱“牛”,是中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語。該詞在華北-東北方言中使用較多,而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似乎只限於北京。筆者祖籍河北,在北京長大,那時“牛逼”一詞在老家鮮有耳聞,但在北京卻終年不絕。 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也是政治、經濟、娛樂的中心,北京話自然就具有某種強勢;同時北京話極富表現力和幽默感,“牛逼”尤為箇中翹楚。因此該詞現已通行全國,成為普通話口語。 “逼”指雌性動物某一部位,在北方方言中多用於罵人,如“◎◎”、“二逼”、“蛋逼”等。但是“牛逼”的意思卻與字面無關,主要有三種: 一、水平高、超出一般,褒義。如:“要說球星,還是馬拉多納,小母牛坐酒缸——最牛逼!”[02] 當然也可以貶用,即反話,如:“1比0贏了馬來西亞,中國隊真是屎殼郎爬牛腿——夠牛逼的!” 二、驕傲、趾高氣揚,貶義。如:"牛逼轟轟”。 三、吹牛、說大話,貶義。 這三個義項是有聯絡的。筆者認為“牛逼”本是“吹牛逼”的簡稱,有詩為證:“泰山不是堆的,火車不是推的,羅鍋兒不是揻的,牛逼不是吹的。” 但它們後來分成了兩個詞,“吹牛逼”只有“說大話”一種意思,而“牛逼”除了保留這個本義外,又引申為第二項,褒化為第一項。現在前兩項使用較多,在表達“說大話”時,一般都說“吹牛逼”或“吹牛”,而不簡稱為“牛逼”或“牛”。 據筆者考證,“吹牛逼”由“吹牛皮”而來。“吹牛皮”簡稱“吹牛”,歷史悠久,全國通用,並非北京話獨有。證據是,現在的臺灣同胞也說“吹牛皮”,但不說“吹牛逼”,更不說“牛逼”。即便有個別說的,也是兩岸交流深化使然,華人實當額手稱慶。 “吹牛皮”變為“吹牛逼”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 一、字音訛變。“皮”在北京訛為音近而又經常說的“逼”。 二、發明創造。北京人向來思維活躍,善於創新,富於幽默感,他們可能認為只吹牛“皮”太單調了,而且抽象,從哪裡才能把“皮”吹起來呢?乾脆吹牛“逼”吧!有筆者兒時的歌謠為證: 要想吹牛逼, 先上鼓樓西。 買根兒牛皮管兒, 對準牛逼眼兒。 稍微一使勁兒, 牛就翻白眼兒。 北京還有一句土語“吹牛胯骨”[07],也是“吹牛”的意思,可以作為旁證。 這樣,通用語“吹牛皮”就變為北京話“吹牛逼”,再發展為“牛逼”,後來“牛逼”又成為通用語。但也有人認為“牛逼”不是從“吹牛逼”而來的,因為牛的逼比較大,所以“牛逼”就有了超出一般的意思。筆者認為此說也有一定道理,供讀者參考。而“吹牛皮”一詞的來源,據筆者所知有兩種說法: 一、相傳在黃河上游一帶,水急浪惡,難以行舟,為此當地的人們常用牛、羊皮製成筏子渡河。它是由幾個形狀像袋子的牛皮口袋連結而成的,使用時用嘴將皮筏吹起來,於是那時就有了“吹牛皮”一語。不用足夠的力氣,光談空話,皮筏是吹不起來的。人們常對光說空話的人說:“你有本事就到河邊吹牛皮。”。 二、從前殺豬,都要在豬的四肢內側開個小口,將豬吹脹,才能把豬毛煺淨。有個殺豬的,在與別人喝酒時,直誇自己吹豬吹得如何厲害。有個自以為是的人說:“你吹豬有啥了不起,我還會吹牛呢!”於是兩人決定打賭,讓那人殺一頭牛來吹。後來,人們就用“吹牛皮”來比喻不自量力或信口開河、說大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