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閱古今

    “存在即合理”

    1:真正的同性戀是天生的,不可改變性取向。

    2:同性戀是生物多樣性的一種,可惜達爾文這麼偉大,卻沒有發現。

    3:同性戀產生的原因除了遺傳基因,還有環境的原因。

    4:同性戀是正常的,異性戀也是正常的,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5:如果你身邊有同性戀朋友,不要排斥他們,因為他們也和你們一樣,需要溫暖,需要愛。

  • 2 # Amber08

    開啟知網、維普、萬方等網站,我們很容易可以查到類似“男同性戀人群的性取向研究”的論文,但是裡面往往會將“是否愛穿著女裝”、“和異性交往受挫”和“不喜歡玩刀槍”等作為調查物件。這也說明對生物性的研究無法脫離文化語境,但如果文化語境存在偏頗時,這些研究即使結果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但是未必能夠搭建起事理之間的邏輯,即統計模型存在誤差。許多研究在試圖證明或基於這麼一點,“同性戀男性和異性戀女性具有生理上的一致性”。儘管我們無法證明這樣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確,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研究開始之初已經受到了文化的“指引”,即科學因為在研究之初就被社會和文化的語境所構建而失去了公正和價值中立。

    “科學永遠不能在生物性和性傾向之間建立起聯絡”,Jonathan Pickhanlt在論文“choose or lose: Embracing theories of choice in gay rights litigation strategy”中說道,“幾乎所有對同性戀的研究都是化約主義的,都對性慾望事實上的多元表達給予了非常粗糙的歸類”。儘管早在上個世紀金賽已經提出了性取向應該像光譜一樣的存在,但是如今國內的很多研究依然像是非黑即白一般的化約主義。簡單來說就是,對同性戀研究的科學大多是建構的,而非本質。

    如果要用簡單的白話來說就是,現在大多數的研究都是被偏見所引導,而非揭露本質。其實,對性取向的成因並未有確切的依據。我們所認為的,家庭成長環境、基因及荷爾蒙對大腦的影響等因素都沒有直接的證據。甚至連所謂的家庭成長環境背後的“家庭三角模式”(父親母親孩子)都只是弗洛伊德天馬行空的想象而已。

    如題主的疑惑其實是默認了異性戀的男女關係是唯一的情感關係,這也是我一開始所說的異性霸權下的思維定勢,所以有的人很自然地把男同性戀代入為社會性別意義上的女性(也就是性別氣質,而非生理性別)。同樣,持著霸權文化思維的不僅僅是異性戀,還有同性戀。諸如1/0、T/P的定勢,似乎是照搬異性戀的相處模式,甚至照搬了異性戀文化下對男女性別氣質的構建(如0要像社會性別意義上的女性那樣陰柔、T要像社會性別意義上的男性那樣陽剛等)。我們或許是難以從科學上獲得真實公允的本質性因素,但是這並不妨礙同性戀群體所享有的平等權利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郭曉飛.本質的還是建構的——論性傾向平等保護中的“不可改變”進路.法學家 2009年第01期

    2. 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蕙瑛.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之處境與汙名.臺灣性學學刊2005年第十一卷第02期

  • 3 # 霍體清

    同性戀是怎麼產生的?他們為什麼不喜歡異性呢?

    我先舉個同性戀的例子,一個20歲男孩是同性戀,喜歡穿綠膠鞋的帥老頭,定期找這樣的老頭到賓館,互相手淫,達到快感。

    原因是有這樣的經歷,他從小是爺爺帶大的,爺爺疼愛他,爺爺喜歡穿綠膠鞋,並且顯得很精神,和爺爺關係好。上學的時候,和一個女生同位,這個女生很厲害,經常欺負他,用胳膊搗他,他特別討厭這個女生,以後換了一個位置,另一個女生有這樣。等到四年級的時候來了一個新老師,50歲多點,穿著綠膠鞋,講課好,看著精神,他非常有好感,他的qq空間裡,有很多綠膠鞋的照片。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這種同性戀模式。

    由於不同的經歷,形成了看見女生就煩,看見穿膠鞋的老頭就興奮的條件反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V包,你會買老花還是棋盤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