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9089369942

    楓橋夜泊解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曾有人考證,江楓分指江村橋、楓橋,烏啼是烏啼橋,愁眠是愁眠山。

    叫我說,這種考證純屬蛋疼。好好一首詩,解釋得大煞風景,詩意全無。

    對本詩的疑點集中在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夜半鐘聲上。

    比如,如果月落是月亮落山,那麼為什麼還有漁火,還是夜半?烏鴉是日行性的,為什麼會夜半烏啼?寺廟為什麼會夜半敲鐘?江楓指什麼等等。

    唐時蘇州城外楓橋正是最佳的駐泊點,這是有實證的。而楓橋如何得名?可以假設一下,是先有楓林後有橋,或者說橋因楓林得名——正如大柏樹村一定會有(至少曾經有)一顆大柏樹,桃花潭旁邊大機率有一片桃林。所以,江楓大概應為江邊的楓樹林。

    夜半一般特指三更,即子時,半夜十二點。

    流行說法是張繼在深秋來到蘇州,因為江楓和霜滿天。蘇州初霜平均為11月14日,賞楓最佳時間也是11月底左右,而楓樹落葉一般要到12月中下旬。詩人一般都是彆扭的處女座性格,如果是光禿禿的楓樹未免不美。楓葉火紅、落葉瑟瑟才顯唯美。

    深秋霜降後夜晚捕魚,由於氣溫下降,深夜後魚類基本不活動,所以,夜半正是漁船回岸的時候。

    烏夜啼是樂府詩,蓋言烏夜啼,官當有赦。唐時烏乃吉鳥,烏啼更是離人歸來與親人團聚的吉兆。

    張繼是否聽到烏啼當然不可考。但驚烏夜啼並非不可能。

    夜半鐘聲之疑,歐陽修曾質疑過。南史載,齊武帝景陽摟有三更五更鐘。丘伸孚讀書,以中宵鍾為限……《南史》記載,丘仲孚少時讀書就“以中宵(半夜)鐘鳴為限”。到過蘇州的許多詩人,如白居易、王建、許渾、皇甫冉等,都曾寫過歌吟定夜鐘的詩句。

    於鵠《送宮人人道》詩云:“定知別往宮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詩亦云:“悠然逆旅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鍾”。

    以上足證吳中寺廟普遍鳴夜半鍾,且古已有之。

    宋阮景仲為吳興守,禁夜半鍾。此後,姑蘇諸寺鐘唯承天寺至夜半則嗚,其它皆五更鐘也。

    夜半鍾稱定夜鍾、分夜鍾、無常鍾。一般自十一點四十開始,不疾不徐,鳴一百零八下,至十二點整止。

    月落更復雜些。望日(十五)月出時間約在18時,月落約在6時。以後每天遲出約48分48秒,一個月正好遲後一天。月落可能是已經落下,也可能是正在落下。但可肯定,夜半時月過中天,已落下一段距離(我們說日落肯定不可能是下午兩三點,應該是超過四十五度才稱得上日落吧)。應該是上弦月。

    該詩應作於張繼避安史之亂寓居越中期間。

    月落烏啼霜滿天寫環境清冷。如霜月光和地上寒霜交映,清冷孤寂中兩聲烏啼更顯幽靜。

    江楓漁火對愁眠寫詩人心情。對字值得反覆回味。江楓漁火是描寫環境,也可能是擬人。李白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之句,凸顯詩人之孤寂。張繼此句無使詩仙專美於前,江楓、漁火、詩人,三人相對,卻無解憂之杜康,唯相對黯然,惆悵難眠。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江楓本為離愁象徵,烏啼也有遊子歸家的象徵意義,而深秋夜半漁火正是攏岸歸家之時。此情此景怎不讓人加倍思念家鄉。

    詩人憂思交煎,一面是鄉愁離思,一面是感懷命運之漂泊、前途之莫測。何時方能見王師振奮,腥羶盡掃,使自己歸家有望,抱負可展;遙想中原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如何不憂;百廢待興,沉痾待起,如何不急。詩人如何不愁,如何能眠啊!

    輾轉反側之際,忽然聽到佛寺鐘聲響起。悠悠鐘聲增加了夜的寂靜,也如梵唱撫平了詩人的不安躁動和憂思離愁。詩人煩惱冰消,離亂以來煎熬悲涼煩躁的內心,終於得到了片刻的寧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氣塊裝置在使用過程中該如何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