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94068468227

    女子自我意識的磨滅。詩經名篇《關雎》中有一千古名句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中“窈窕”一詞的意思為心靈美好,儀容嫻靜,品行純潔善良。就算不必有傾國傾城之貌,也要有溫婉動人的氣質,在德行上更是有諸多要求,用一系列的條條框框,將女子的各種生而為人的獨特性逐漸消弭。這才配得上被稱作窈窕,男子的好配偶。而男子呢?君子即可,君子在古代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稱謂,多數男子即君子。由此可見,從婚姻戀愛這一個角度看,早在先秦便埋下了深深的男女不對等的種子。究其本因,遠古時期勞動的出現,女權為主的母系社會逐漸被父系社會所取代。社會的生存資本越來越依賴於男性,於是男女權力天平再一次傾斜到男子一方。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女子長期依賴於男子,逐漸造成了女子自我意識的磨滅。在《氓》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相對於傳統女子來說,更敢於對抗時代的形象。就如同大家都在地上熟睡,有一個人說我們必須要醒悟,那個人就是說一個勇敢者。《氓》中的女子便有這樣的特質,她勇敢的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在女子被壓迫的奴隸社會,她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感受,嫁給愛情,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並且從文中“子無良媒”這句話可以看出,憨厚的男子沒有正經的媒人,甚至沒有好的聘禮,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的古代婚姻中,他們的愛情可謂是離經叛道。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思想開放的女性,她的自我意識仍然是被磨滅了的。都說婚姻是女人的墳墓,曾經美豔動人,水靈美好的少女,終究難逃“三歲為婦,靡室勞矣。”曾經信誓旦旦,說著我會愛你一輩子,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之絕的男子,終究是“士貳其行,二三其德。”。曾經愛得天昏地暗的紅玫瑰,最後成了牆上的一點蚊子血,這不僅讓人十分惋惜。而更人讓我們現代讀者,感到無奈的是女子作出的反應。在被男子無情的拋棄後,女子能做到的只是“靜言思之,躬自悼也。”哭哭啼啼,哀時傷事,在抑鬱悲痛中或是走向下一段破爛的婚姻,或者鬱鬱而終。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女子自我意識的磨滅,而且這樣的女子之病一直延傳到封建國家的終端。看到《氓》中的女子,我不經想到了另一個文學形象,魯迅筆下的子君。子君與涓生都是五四式新青年,是那個暗黑時代裡的新生兒。他們因新文化新道德新觀念,相識相知相愛。在那個封建壓抑,女性無半點地位的舊時代裡。子君堅決地對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也許,就是這句話。讓涓生對眼前的女子開始愛得死心塌地。之後,子君與涓生一起尋住所、籌款子,並不顧親朋的反對而同居,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務之中,不再讀書,不再思想。她仍把封建的“女子治內,服侍丈夫”的禮俗視為理所當然。在家庭中並無經濟地位,靠丈夫養活,即仍然是男子的附屬品。她的性格也變得怯弱,昔日的勇敢無畏更是蕩然無存。這使涓生不滿、憤怒,進而絕望於愛情。終於,涓生對子君說:“我已經不愛你了。”我已經不愛你了,儘管我曾經愛得那麼真切。因為,你已經沒有了你的自我意識。被自己的愛人所拋棄的子君,最終鬱郁而亡。我記得,當時課堂上老師提問了一個問題,如果這時你是子君你會怎樣做?我如果是子君,我愛的人說不愛我了,我一定會找出我認為自己存在的問題,解決掉它。再與他坐下來聊聊,如果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我會毫不猶豫的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一個真正的人,是能夠獨立的思考,有著堅定的自我意識,不會成為誰的附屬品,依賴物。無論性別,無論身份,無論年齡。而讓人惋惜的是,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的社會中,都存在許許多多女子自我意識的磨滅。女子的依賴感強,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在靈魂與精神上便無法從根本上與男子做到平等。北方有佳人,於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女子只有有了超脫俗世的獨立靈魂,才可傾國傾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近視真的會遺傳給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