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翁16
-
2 # 清高孤傲271
小說是作者寫的,他願罵誰?貶誰?捧誰?是他的權利。所謂演義與真歷史,真事實有很大出入,不必輕易相信誰厲害,誰不行。
-
3 # 滴答夜雨
有可能會勝但是絕不可能滅東吳,自打呂蒙白衣過江奇取荊州標誌著孫劉聯盟徹底破裂。自此曹魏不可戰勝,終究被曹魏個個擊破。
-
4 # 啟亞陳偉
謝謝邀請,其實很簡單劉備不是傻子,這點很重要,他是為關羽和張飛報仇嗎?我看未必,他當時五員大將關羽張飛已死,馬超和他不一心,黃忠只是效忠漢朝,趙雲武功高強不是帥才,他想為他的後代打出一片天地,諸葛亮是個後勤主管,真正打仗他不行的,要不劉備不會傻到不用他,當年征戰西蜀他用的是龐統,龐統身死不得已才用諸葛亮,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並不忠心他,所以才有白帝城託孤,真要讓諸葛亮上,不如找魏延,他完全有大將的風度,再加上李嚴的配合應該沒問題,劉備老了為了給自己搞點政治資本以身犯險結果自己搞砸了,不過他起碼給自己的後代留了一條路
-
5 # 斯幽故事會
公元221年,劉備舉兵伐吳,最終在夷陵戰敗,這是蜀漢繼失去荊州之後,又一次重挫。有人說如果不是劉備,而是諸葛亮伐吳,可能是另一番場景,其實不然。(劉備劇照)
其實劉備本人也是個很厲害的角色,不然手下也不會有那麼多能人異士願意聽他的話。可以說,劉備在謀略上可能有點比不上諸葛亮,但是他的整體才能絕不比諸葛亮差。戰爭的勝負取決於多種因素,而並不是單一的謀略,而且劉備謀略也不比諸葛亮差很多。
在夷陵之戰中《三國志》記載,劉備當時只帶著一些殘兵逃了出來,簡直就是全軍覆沒。而諸葛亮就算是真比劉備強一點,他估計也很難取勝,畢竟劉備是完敗,諸葛最多就是比他要好一點。(劉備、諸葛亮劇照)
再者,夷陵之戰的禍源其實是劉備失去荊州。作為盟友,孫權奪走了劉備的荊州,劉備自然懷恨在心,所以想要攻打東吳,奪回土地。但是,其實荊州原本就不該屬於劉備。至於關羽、張飛的死,沒有不流血的戰爭,總不能死一個將軍就帶著人去攻打別人吧。所以劉備的伐吳之戰,其實是一場師出無名的戰爭。
師出無名就是侵略,侵略者自然就很受百姓反感。不得民心,沒有百姓的支援,那麼這場戰還怎麼打?所以就算諸葛亮去了,也改變不了這種局面。(諸葛亮劇照)
此外,對於東吳而言,人家是主戰場,佔盡優勢。劉備的糧草軍備需要不遠千里補充,而陸遜身後就是補給。夷陵之戰歷時一年多,時間久了,劉備後勤肯定會很吃力。這即使是諸葛亮去了,也沒有用。
所以劉備伐吳確實大敗,不過就算是當時去的是諸葛亮,那也依舊無法取勝。
-
6 # 人間皆夢幻
假如諸葛亮滅了東吳 收回荊州 甚至能得到江南四州揚州 後期他就比沒必要千里兵出祁山 如有 益州 荊州 揚州 賊後期諸葛亮不會那麼困難北伐 他可以三路出兵 擁兵至少不下於一百二十萬 江南富庶之地 後期他和司馬懿決鬥也不會那麼困難 諸葛亮對陣司馬懿已經虧了 僅憑蜀漢一州之力北伐中原十州之國力!已經是逆天而行!再加上蜀地千里運糧異常困難 主要是劉備人才不如曹操 地盤也不如他天時地利都在曹操 劉備雖得人和 就像水鏡先生說的 孔明出山 得其主 而不得其時 !陸遜雖能和周瑜比肩 但是諸葛亮去了亮七 陸三 至少公瑾有很大因素 死在孔明手裡 !
-
7 # 十六字令954
不會輸,諸葛平生唯謹慎,但是,對於東吳戰略短視行為,殺關羽,奪荊州,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適可而止。作為友邦,其實是最難處的。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
8 # 薌江釣叟老林
事實夷陵之戰,是蜀漢敗了,因此羅貫中是不會派諸葛亮去對戰陸遜,如果羅貫中派諸葛亮去指揮夷陵之戰,他要怎麼寫,如果寫上諸葛亮戰勝陸遜,那他就違背了歷史事實,如果按史實寫蜀漢戰敗了,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是羅貫中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智慧化身的神人,怎麼會打敗仗,所以羅貫中是不會派諸葛亮帶兵去夷陵參加戰鬥的。
-
9 # 天山月3
用陸遜的話回答這個問題最有力。《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遜笑曰:"吾這條計,但瞞不過諸葛亮耳。天幸此人不在,使我成大功也"。可見陸遜還是忌憚諸葛亮的,設若諸葛亮伐吳決不會有失。
-
10 # 唔知乜名好
首先,諸葛亮是不贊同攻吳。而諸葛亮也不是一個軍事戰術天才,他偏向是政治謀略。他的戰略中心思想是聯吳抗曹。
如果劉備硬是要諸葛亮出戰東吳,相信他並不能收復荊州,但也一定不會大敗。因為諸葛亮是一個謹慎的人,用兵傾向保守。看他北伐的路線已可見一斑。
-
11 # 陶俊清
諸葛亮用兵比較細心謹慎,而陸遜也是非常謹慎的,如果是諸葛亮帶兵,蜀國的根基不會哪麼快就結束了,因為劉備的意氣用事,結果被陸遜打敗,徹底的損傷了蜀國的國力。
-
12 # 笑傲江湖161104
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假設。首先,諸葛亮沒有這麼高的威望和信任度。諸葛亮出山後,最大功勞是外交貢獻,即聯孫抗曹,取得赤壁勝利。諸葛亮從沒有單獨領兵掛帥,而伐吳幾乎傾國之力,只有劉備有這麼高的威望掛帥,況且,諸葛亮背景複雜,在吳魏皆有親戚,恐怕也很難讓人放心。其次,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到底如何,劉備也是心中有數的。劉備知道諸葛亮是謀略家,外交家,安邦治國是高手,但出征,伐四川劉備帶的是龐統,諸葛亮在荊州安邦,伐漢中帶的是法正,諸葛亮在成都安邦。拋開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神化,這些細節,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定位,就是丞相。如劉邦之蕭何,曹操之荀彧。劉備是政治家,梟雄,用人識人還是很高明的,包括對馬謖的認識。問題是,劉備自己的軍事水平也不咋地,比起另兩位開疆闢土的雄主曹操,孫策,差太遠,還輕敵,看不起陸遜,終於葬送自己。
-
13 # 小鴻哥
我認為伐吳統帥是諸葛亮的話,陸遜最多是小勝。諸葛亮即使東征不利,也能全身而退。公元222年八月劉備退回白帝城。諸葛亮曾嘆道:如果法正在就能阻止劉備東征。就算不能阻止,有法正隨軍出征也不會大敗。從中也說明諸葛亮認為劉備軍事指揮是不行的,也說明法正善長謀劃。劉備東征主要是犯了以下錯誤。
全軍推進、進易退難、舍船就步、犯了兵忌、輕敵:
鎮北將軍黃權曾勸諫:吳人驍勇善戰,水軍進易退難。讓我率領一支軍隊試探吳人深淺,陛下在後方坐鎮。劉備不聽,反而讓黃權率領一萬人在江北防曹魏。公元222年二月劉備從秭歸率諸軍推進到猇亭、夷陵跟吳軍對峙。後來兵敗,黃權歸蜀之路讓吳軍切斷。黃權率部投降魏國。蜀漢執法部門抓拿黃權家人問罪。劉備講是我辜負了黃權,他沒有辜負我。官渡之戰時沮授也曾勸諫袁紹不要全軍進駐官渡。應分兵進攻官渡,將軍你留守廷津。如果前方戰勝,再增兵官渡也不遲。攻擊不順利的話,大軍也可以安全撤離。袁紹並沒有什麼聽從袁紹的建議。劉備犯了跟袁紹一樣的錯誤。
當時劉備伐吳是水陸並進的。公元221年七月馮習吳班攻破東吳設定在巫、秭歸第一道防線。公元222年正月吳班陳式程畿等人率水軍推進到夷陵。公元222年二月劉備率諸軍推進到猇亭。但劉備並沒有繼續水陸並進反而讓水師上岸。當時陸遜給孫權上琉: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劉備的水軍順流而下,而東吳要逆流迎敵。公元272年西晉在益州打造水師時。陸抗立馬上疏吳主:若敵汎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
劉備從巫至夷陵、猇亭連營七百里是一忌。主力於猇亭紮營的地方都是在草木茂盛、廣闊平坦。遠在洛陽的曹丕得知就料定劉備會敗。三國志: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曹丕都知道,陸遜會不知道?但陸遜還是很謹慎,派人先攻一營。雖然敗了,但已經清楚蜀漢軍的弱點。陸遜決定全軍出擊,每人都帶著茅草攻進去就放火。三國志: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劉備失敗後羞慚憤怒的講:我居然讓陸遜所折辱,難道是天意嗎?從中也能說明劉備根本看不上陸遜,把失敗歸結於天意。當年關羽北伐時也看不上陸遜。當時呂蒙裝病讓陸遜接任,他到任後立馬寫了一封書信給關羽。信中內容大體上是吹棒關羽貶低自己。關羽看到書信立馬放鬆了防範。三國志:羽覽遜書,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
如果換成諸葛亮為統帥伐吳,即使不能勝也能全軍而退。諸葛亮善治軍、善謀劃,慮進退、從不輕敵
諸葛亮治軍是非常歷害了。公元234年司馬懿路過蜀漢軍留下的營寨評價諸葛亮:天下奇才也。說明諸葛亮下營寨的地方非常好,佈置的非常堅固。公元231年張郃率軍攻打南圍,守將王平堅守。張郃是魏國名將都不能攻破。諸葛亮兵要:凡軍行營壘,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審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營,壁立軍分數,立四表候視,然後移營.....高山樹頂,令人遠視,精兵四向要處防禦。諸葛亮還為防火攻定下軍令:戰時,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漬水中,積聚之,以助水淹。賊有火炬、火箭,以掩滅之也。公元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政。諸葛亮開始訓練蜀漢軍隊。三國志: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打造出一支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的軍隊。蜀漢軍的戰力也是得到曹魏將領的認同。鄧艾評價:五兵犀利,上下相習。所闢之鋒。
諸葛亮每次軍事行動都有備無患。諸葛亮戒備:若夫失之毫釐,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踰息,可不懼哉......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諸葛亮出征時馬謖送行,諸葛亮講: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說明諸葛亮徵南中時就跟馬謖他們謀劃了很久。公元228年北伐,隴右三郡叛魏響應諸葛亮。雖然用錯馬謖守街亭,但如果街亭能堅守一個月就不一樣了。當時諸葛亮大軍攻隴西郡。隴西太守對手下講你們把我綁了投蜀漢吧。手下感動要堅守。隴西太守講先堅守吧,如果援軍不到再降。隴西人對前來攻城的蜀漢軍講你們如果能擋住援軍一個月,不用你們打我們都會開城投降。十幾天後張郃援軍到達。諸葛亮還是能率主力安然退回漢中。公元228年冬再次北伐,退軍時斬殺魏國追擊將領王雙。公元231年退軍伏擊追擊將領張郃。公元234年反旗鳴鼓嚇跑司馬懿。雖然沒有完成北伐目標,但也能帶回大軍。而公元222年閏六月劉備敗於猇亭,接著吳軍繼續追擊七百多里。蜀漢軍於馬鞍山、秭歸兩次大敗。八月劉備退回永安。說明在近兩個月的退敗中劉備根本沒有安排好斷後,只顧著逃跑。
諸葛亮在謹侯:夫敗軍喪師,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故師出以律,失律則兇。諸葛亮從未輕視過東吳。諸葛亮曾說過: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
-
14 # 也讀春秋
作為三國之中最為重要的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每一個讀過《三國演義》或者看過電視劇的朋友都不會陌生,雖然與正史《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多少有些虛構的成分,但是夷陵戰役中,劉備起傾國之兵卻慘敗陸遜,無疑讓偏愛蜀國的讀者們扼腕嘆息,遺憾不已。那麼,在關羽死後,如果帶兵伐吳的不是劉備,而是諸葛亮,蜀漢有沒有可能贏得陸遜,進而滅掉東吳?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讓我們先來分析分析當時的形勢。
軍事實力上並無太大優勢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劉備在大將關羽死了之後,決定起兵伐吳。
這個時候的劉備,不久前剛剛贏得了漢中之戰,近又登基稱帝,可謂是處於蜀漢巔峰期。而東吳這邊,吳魏聯盟,呂蒙又靠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奪回了周瑜、魯肅等前輩都沒奪回的土地,也是聲勢不小。這個時候的蜀漢和東吳都處於兵強馬壯的時候,誰也不比誰強多少,都是半斤八兩,可以說,劉備起兵並沒有必勝的實力。
形勢上也對蜀軍不利
蜀漢大軍遠涉東吳,與東吳決戰,不僅存在蜀兵不習水戰的問題,而且長途跋涉,士兵水土不服,容易生病,從行軍作戰上並不佔優。對於地形上的利用可能要吃虧,這在劉備的排兵佈陣上就可以看出。
劉備起兵伐吳,實際上是有很多人都反對的,包括趙雲、諸葛亮、秦宓等官員都不贊成東征。而起兵之初,又損失大將張飛、黃忠。這些都十分影響士兵計程車氣。
但是東吳在孫權的領導下,文武團結,全國上下一致對敵,這是勝利的保證。尤其是很多老將領,心裡都憋著一股氣,想要跟蜀國幹一場,鬥志昂揚。
劉備戰場指揮失策
劉備的幾次指揮失誤讓戰爭朝著一場大敗而去。
一是關羽之死,讓劉備暴怒,接連又折了張飛和黃忠兩位老將,劉備此時已經被怒氣衝昏了頭。對於久經沙場的劉備來說,這是不應該的。劉備的不理智,貿然幾百裡連營,犯了兵家大忌。
二是對於戰爭之初的小勝錯誤的估計,急於與東吳主力決戰。
三是過於輕視對方主帥陸遜。陸遜雖然一介書生,但已經在襲取荊州的戰役中充分展露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但這並未引起劉備的警惕。
諸葛領軍難言必勝
諸葛亮為人謹小慎微,足智多謀。因此,如果諸葛亮來領軍的話,斷然不會犯七百里連營的低階錯誤,更不會看不出陸遜的計謀。但陸遜也是一位十分博學多才的主帥,為人也是比較謹慎的。所以兩人對壘,並不能說誰就有必勝的把握。這就完全取決於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局勢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有諸葛亮在,蜀漢不會輸的這麼慘,或許能夠全身而退。
但從總體形勢上來說,不管是誰領軍,蜀漢想要戰勝東吳還是很困難的。畢竟東吳兵強馬壯,人才濟濟,上下一心,以逸待勞。而蜀軍“越險深入,曠日持久”,兵無戰心,即使是諸葛亮也難言必勝。
-
15 # 老曹講史
記得年輕的時候經常和朋友爭論這個問題
當時很多人惋惜如果換諸葛亮領兵,就能滅掉東吳。等等類似的議論。
我的觀點很明確,換成諸葛亮可能不會有夷陵慘敗,但同樣難以撼動東吳的政權。
理由很簡單,如果真能滅亡東吳,諸葛亮為什麼不去做?諸葛亮對劉備和蜀漢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或者說諸葛亮憑一人之力就能扭轉乾坤,為什麼他幾齣祁山都未能成功?
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不能逆勢而為
諸葛亮講的是“勢”,這個“勢”是天下大勢。他幫助劉備順勢求存,順勢而興,當然最終西蜀也隨勢而亡。
一篇《隆中對》說的很明白,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曹魏與東吳都有穩固的政權,人心歸附,不是可以去爭鋒和圖謀的。這就是“勢”,“形勢比人強”,逆天下大勢而動是註定要失敗的。所以諸葛亮反對向東吳用兵。
西蜀並沒有滅亡東吳的實力
如果說擁有荊州的西蜀和東吳勉強勢均力敵的話,那麼丟失了荊州的西蜀已然是三國之中最弱的。此時舉全國之力與東吳拼命,不但不明智,而且很危險。因為北方還有一個比兩家都強大的多的曹魏政權在虎視眈眈。
諸葛亮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一直積極主張聯合東吳。因為兩弱聯合是抗強圖存的唯一方法。
諸葛亮沒有參與夷陵之戰的原因
首先諸葛亮是反對攻打東吳的,這個立場使得劉備不會帶他去。
更重要的是西蜀政權建立不久,國內百廢待舉。而且劉備也需要後方源源不斷的接濟糧餉。而這些事是諸葛亮所長。
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突出。所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被《三國演義》誇大了。陳壽評諸葛亮:
“可謂識治之良才”,“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所以諸葛亮隨劉備出征的必要性並不大。
-
16 # 與心靈之約
未必!諸葛亮打仗遠不如劉備。
但是,劉備失敗,罪在諸葛亮!
第一,劉備失敗主要在於糧草不濟,沒有糧草,不被火攻,也必敗。
第二,夷陵之戰發生在荊州軍團覆滅兩年以後,按說劉備有充分時間準備。最終敗在糧草不濟,這是諸葛亮的過錯。諸葛亮或能力不濟(粉絲們都認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又怎能犯這樣的錯誤呢?),或故意的(從諸葛亮一如既往的作為,這極有可能)。諸葛亮的工作就是在保障後方的基礎上,為劉備供給糧草,諸葛亮沒做好,沒做到。
第三,劉備討伐東吳最佳策略是走水路,速戰速決,又可因糧於敵,便於開闢戰場,又在機動中創造戰機。(諸葛亮沒看透這一兵機,是無能;看透不說,是陰險;不但不說,還怠慢糧草,就是故意使壞)。
-
17 # 奮發風箏hk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由諸葛亮伐吳,失敗應是不可能的,大勝也不可能的。諸葛亮軍政奇才,比之陸遜,更是過尤不及。陸遜雖強,比曹孟德,司馬懿如何?如果有如果的話,諸葛與陸遜根本就打不起來,也就沒有動搖西蜀根基夷陵之敗了。
回覆列表
我想,一場錯誤的戰爭,導至三足鼎立跛了,孔明不主張,也會去打東吳的。聯合東吳,如聯俄平美一樣。對和平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