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影閒探

    身為一個非常喜歡聽相聲的觀眾,對於這個題,我還是很好奇的。我就按照我搜集來的東西,嘗試著回答一下這個題目吧。如果我有什麼回答的不對的地方,還請諸位諒解,並且幫忙指正,在此我先謝過各位看官了。

    第一點,什麼是“參軍戲”?

    據相關資料記載,“參軍戲”最早起源於五胡十六國的後趙時期,但也有人說起源的更早,在幾千年前的東漢時期,就已經有了“參軍戲”的雛形,因為“參軍戲”的表演形式,就是從古老的“滑稽戲”演變而來的。其實“參軍戲”這個名字的由來很簡單,據傳後趙石勒稱霸時,一個參軍官員貪汙了,他就令當時的伶人穿上綠色的官服“扮演”參軍,讓其他的伶人去戲弄,這種表演形式,就被人直接命名為“參軍戲”。

    第二點,“參軍戲”與傳統相聲的關係是什麼?

    當時的“參軍戲”一般都是由兩個人“表演的”,一個扮演“參軍”被人戲弄,而另外一個戲弄參軍的人叫“蒼鶻”,其表演內容多以滑稽調笑為主。這種表演形式,跟現在的傳統相聲表演模式非常的相似,在相聲表演中,通常都是逗哏的“戲弄”捧哏的。所以在“參軍戲”中那個被戲弄的“參軍”,就是對應相聲表演中的“捧哏”演員,而負責調戲部分的“蒼鶻”就是“逗哏”的。但是,這不代表“參軍戲”就等同於現在的傳統相聲,他們之間的關係,頂多只是一種藝術的演變和延伸。

    因為在晚唐之前的“參軍戲”表演,多用唱戲和說講的模式表現出來,這種形式更傾向於戲劇表演。直到“參軍戲”發展到宋代時期,才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由原來的以唱為主的表演形式,開始轉變成了單獨的唱和單獨的說,而這其中的“說”,也就是後期演變出來的“說書”和“傳統相聲”。至於“參軍戲”,他又以其他不同的表演形式,單獨的流傳了下來,比如而今的雜耍類相聲。

    第三點,“參軍戲”的內容,是俗還是雅?

    自從郭德綱讓傳統相聲“起死回生”之後,他也因為自己創作的很多相聲段子比較“接地氣”,導致被別人抓住了“三俗”的小辮子。其實關於這一點,我個人是非常認可郭德綱說過的一句話,他曾說,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大俗即大雅,雅俗共賞,才是藝術真正的魅力。藝術本身就是要傾向於生活化的東西,你如果一味的只追求那些能“供起來”的東西,那麼這個藝術遲早也就真的會被“供起來”。

    而“參軍戲”由於時代背景的原因,他初期的時候,基本上是屬於“貴族享受”的東西,所以很多內容也不可能會有多麼的“接地氣”,所以我估計還是很“雅緻”的。但是隨著時代的推移和表演形式上的變革,等“參軍戲”開始逐漸融入到平民化時代以後,我相信很多來自於民間的“段子故事”,可能在“雅”的方面就會有所變動了,畢竟太“咬文嚼字”的東西,並不是很適合平民化的觀眾。而一種藝術形式的表演目的,還是要讓更多的人去接受他,這也才是讓他“流行”的關鍵。

    第四點,個人理解的藝術傳承和文化屬性。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戲曲文化,其表演形式不下於幾百種。雖然並不是每一樣都很好的傳承了下來,但是那些能一直流傳到現在的東西,一定是得到了無數代人認可的,並且在這個流傳的過程中,也做到了不斷的完善和創新。就如“參軍戲”一般,他延伸出來的“歌舞戲表演”,“說書類表演”,“相聲類表演”等等之類的東西,都是基於他本身的“優良屬性”,要不然他早就被“遺留”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至於什麼是屬於藝術方面的“雅俗”屬性,我個人對於這一點方面的理解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你喜歡某種表演形式,你可以去多看一點,反之你若不喜歡,你可以選擇不看,但是也沒必要“妄下斷言”,畢竟每一個人的喜好都是不一樣的,而每一種正在流傳的表演形式,也是有他存在的價值,如果真的某一天大家都認為他“不行”了,不用你多說什麼,市場也會很自然的“淘汰”他,適者生存,一向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聯網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應用領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