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585--644):漢族,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唐朝醫生、著名詩人。其兄王通,也是當時名醫,績嘗任秘書正字,後藉故辭歸,專心以醫藥濟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唐初詩人王勃是他的侄孫。王績一生鬱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際,曾三仕三隱。心念仕途,卻又自知難以顯達,故歸隱山林田園,以琴酒詩歌自娛。曾在隋代任秘書省正字,出任六合縣丞,初唐時,曾官太樂丞,後棄官隱居於故鄉東皋村,縱酒自適,其思想受道家影響甚深。所作詩多以愛酒為題材,盛讚嵇康、阮籍;以田園閒適情趣為內容,歌頌陶淵明,後人輯有《東皋子集》。王績自幼好學,博聞強記。隋開皇二十年(600年),只有15歲時便遊歷京都長安(今西安),拜見權傾朝野的大臣楊素,被在座公卿稱為“神童仙子”。大業元年(605年),應孝廉舉,中高第,授秘書正字。但他生性簡傲,不願在朝供職,改授揚州六合縣丞。但因嗜酒誤事,受人彈劾,被解職。其實,他並不看重官職,故感嘆道:“網羅在天,吾且安之。”這時隋末大亂,他常和隱士仲長子光在一起飲酒賦詩,養鳥等均有研究。王績性情曠達,嗜酒如命。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徵召前朝官員,王績以原官待詔門下省。按照門下省例,日給良酒三升。其弟王靜問:“待詔快樂否?”回答說:“待詔俸祿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戀。”待中陳叔達聞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時人稱為“斗酒學士”。貞觀初期,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王績自求任太樂丞。後因焦氏夫婦相繼去世,無人供應好酒,於是棄官還鄉。回到東皋後,他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為《酒經》一卷;又收集杜康、儀狄等善於釀酒者的經驗,寫成《酒譜》一卷。在所居之東皋,為杜康建造祠廟,並把饋贈過美酒的焦革也供進廟中,尊之為師,撰《祭杜康新廟文》以記之。王績因對現實不滿,終於走上隱居之路,但有人以酒邀者,無不樂往。其《醉鄉記》、《五斗先生傳》、《酒賦》、《獨酌》、《醉後》等詩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風譽為“酒家之南董”。除好酒外,王績還好彈琴,曾“加減舊弄”,改編琴曲《山水操》,為世人所賞。又精於占卜算卦,兼長射覆。但最大成就在於詩歌,有《王無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後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扭轉齊梁餘風,為開創唐詩做出重要貢獻,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貞觀十八年(644年),王績病卒於家中。與陶潛的《自祭文》一樣,生前已備有自撰志銘,並囑家人薄葬。
王績(585--644):漢族,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唐朝醫生、著名詩人。其兄王通,也是當時名醫,績嘗任秘書正字,後藉故辭歸,專心以醫藥濟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唐初詩人王勃是他的侄孫。王績一生鬱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際,曾三仕三隱。心念仕途,卻又自知難以顯達,故歸隱山林田園,以琴酒詩歌自娛。曾在隋代任秘書省正字,出任六合縣丞,初唐時,曾官太樂丞,後棄官隱居於故鄉東皋村,縱酒自適,其思想受道家影響甚深。所作詩多以愛酒為題材,盛讚嵇康、阮籍;以田園閒適情趣為內容,歌頌陶淵明,後人輯有《東皋子集》。王績自幼好學,博聞強記。隋開皇二十年(600年),只有15歲時便遊歷京都長安(今西安),拜見權傾朝野的大臣楊素,被在座公卿稱為“神童仙子”。大業元年(605年),應孝廉舉,中高第,授秘書正字。但他生性簡傲,不願在朝供職,改授揚州六合縣丞。但因嗜酒誤事,受人彈劾,被解職。其實,他並不看重官職,故感嘆道:“網羅在天,吾且安之。”這時隋末大亂,他常和隱士仲長子光在一起飲酒賦詩,養鳥等均有研究。王績性情曠達,嗜酒如命。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徵召前朝官員,王績以原官待詔門下省。按照門下省例,日給良酒三升。其弟王靜問:“待詔快樂否?”回答說:“待詔俸祿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戀。”待中陳叔達聞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時人稱為“斗酒學士”。貞觀初期,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王績自求任太樂丞。後因焦氏夫婦相繼去世,無人供應好酒,於是棄官還鄉。回到東皋後,他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為《酒經》一卷;又收集杜康、儀狄等善於釀酒者的經驗,寫成《酒譜》一卷。在所居之東皋,為杜康建造祠廟,並把饋贈過美酒的焦革也供進廟中,尊之為師,撰《祭杜康新廟文》以記之。王績因對現實不滿,終於走上隱居之路,但有人以酒邀者,無不樂往。其《醉鄉記》、《五斗先生傳》、《酒賦》、《獨酌》、《醉後》等詩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風譽為“酒家之南董”。除好酒外,王績還好彈琴,曾“加減舊弄”,改編琴曲《山水操》,為世人所賞。又精於占卜算卦,兼長射覆。但最大成就在於詩歌,有《王無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後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扭轉齊梁餘風,為開創唐詩做出重要貢獻,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貞觀十八年(644年),王績病卒於家中。與陶潛的《自祭文》一樣,生前已備有自撰志銘,並囑家人薄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