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年上半年到1820年下半年,奧斯特一面擔任電、磁學講座的主講,一面繼續研究電、磁關係。1820年4月,在一次講演快結束的時候,奧斯特抱著試試看的 心情又作了一次實驗。他把一條非常細的鉑導線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著的小磁針上方,接通電源的瞬間,發現磁針跳動了一下。這一跳,使有心的奧斯特喜出望外, 竟激動得在講臺上摔了一跤。但是因為偏轉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規則,這一跳並沒有引起聽眾注意。以後,奧斯特花了三個月,作了許多次實驗,發現磁針在電流周 圍都會偏轉。在導線的上方和導線的下方,磁針偏轉方向相反。在導體和磁針之間放置非磁性物質,比如木頭、玻璃、水、松香等,不會影響磁針的偏轉。
1820年7月21日,奧斯特寫成《論磁針的電流撞擊實驗》的論文,這篇僅用了4頁紙的論文,是一篇極其簡潔的實驗報告。奧斯特在報告中講述了他的實驗裝置和60多個實驗的結果,從實驗總結出:電流的作用僅存在於載 流導線的周圍;沿著螺紋方向垂直於導線;電流對磁針的作用可以穿過各種不同的介質;作用的強弱決定於介質,也決定於導線到磁針的距離和電流的強弱;銅和其 他一些材料做的針不受電流作用;通電的環形導體相當於一個磁針,具有兩個磁極,等等——正式向學術界宣告發現了電流磁效應。 漢斯·克里斯蒂安·奧斯特自從庫侖提出電和磁有本質上的區別以來,很少有人再會去考慮它們之間的聯絡。而安培和畢奧等物理學家認為電和磁不會有任何聯絡。可是奧斯特一直相信電、磁、光、熱等現象相互存在內在的聯絡,尤其是富蘭克林曾經發現萊頓瓶放電能使鋼針磁化,更堅定了他的觀點。當時,有些人做過實驗,尋求電和磁的聯絡,結果都失敗了。奧斯特分析這些實驗後認為:在電流方向上去找效應,看來是不可能的,那麼磁效應的作用會不會是橫向的?
在1820年4月,有一次晚上講座,奧斯特演示了電流磁效應的實驗。當伽伐尼電池與鉑絲相連時,靠近鉑絲的小磁針擺動了。這一不顯眼的現象沒有引起聽眾的注意,而奧斯特非常興奮,他接連三個月深入地研究,在1820年7月21日,他宣佈了實驗情況。
奧斯特將導線的一端和伽伐尼電池正極連線,導線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針的上方,當導線另一端連到負極時,磁針立即指向東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塊等非磁性物體插在導線和磁針之間,甚至把小磁針浸在盛水的銅盒子裡,磁針照樣偏轉。 奧斯特認為在通電導線的周圍,發生一種“電流衝擊”。這種衝擊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對非磁性物體是可以穿過的。磁性物質或磁性粒子受到這些衝擊時,阻礙它穿過,於是就被帶動,發生了偏轉。
導線放在磁針的下面,小磁針就向相反方向偏轉;如果導線水平地沿東西方向放置,這時不論將導線放在磁針的上面還是下面,磁針始終保持靜止。
他認為電流衝擊是沿著以導線為軸線的螺旋線方向傳播,螺紋方向與軸線保持垂直。這就是形象的橫向效應的描述。
奧斯特對磁效應的解釋,雖然不完全正確,但並不影響這一實驗的重大意義,它證明了電和磁能相互轉化,這為電磁學的發展打下基礎。 奧斯特曾經對化學親合力等作了研究。1822年他精密地測定了水的壓縮係數值,論證了水的可壓縮性。1823年他還對溫差電現象作出了成功的研究。他對庫侖扭秤也作了一些重要的改進。
奧斯特在1825年最早提煉出鋁(即利用稀的鉀汞齊與氯化鋁反應分離出金屬鋁),但純度不高,以致這項成就在冶金史上歸屬於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 他最後一項研究是40年代末期對抗磁體的研究,試圖用反極性的反感應效應來解釋物質的抗磁性。同一時期邁克爾·法拉第在這方面的成就超過了奧斯特及其法國的同輩。法拉第證明不存在所謂的反磁極。並用磁導率和磁力線的概念統一解釋了磁性和抗磁性。不過,奧斯特研究抗磁體的方法仍具有很深的影響。 哥本哈根大學的奧斯特學院以其名字命名。
丹麥技術大學設有H.C. 豶sted Lecturer的榮譽稱號。
美國物理教師協會“奧斯特獎章”。
丹麥的第一顆衛星命名為奧斯特。
1819 年上半年到1820年下半年,奧斯特一面擔任電、磁學講座的主講,一面繼續研究電、磁關係。1820年4月,在一次講演快結束的時候,奧斯特抱著試試看的 心情又作了一次實驗。他把一條非常細的鉑導線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著的小磁針上方,接通電源的瞬間,發現磁針跳動了一下。這一跳,使有心的奧斯特喜出望外, 竟激動得在講臺上摔了一跤。但是因為偏轉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規則,這一跳並沒有引起聽眾注意。以後,奧斯特花了三個月,作了許多次實驗,發現磁針在電流周 圍都會偏轉。在導線的上方和導線的下方,磁針偏轉方向相反。在導體和磁針之間放置非磁性物質,比如木頭、玻璃、水、松香等,不會影響磁針的偏轉。
1820年7月21日,奧斯特寫成《論磁針的電流撞擊實驗》的論文,這篇僅用了4頁紙的論文,是一篇極其簡潔的實驗報告。奧斯特在報告中講述了他的實驗裝置和60多個實驗的結果,從實驗總結出:電流的作用僅存在於載 流導線的周圍;沿著螺紋方向垂直於導線;電流對磁針的作用可以穿過各種不同的介質;作用的強弱決定於介質,也決定於導線到磁針的距離和電流的強弱;銅和其 他一些材料做的針不受電流作用;通電的環形導體相當於一個磁針,具有兩個磁極,等等——正式向學術界宣告發現了電流磁效應。 漢斯·克里斯蒂安·奧斯特自從庫侖提出電和磁有本質上的區別以來,很少有人再會去考慮它們之間的聯絡。而安培和畢奧等物理學家認為電和磁不會有任何聯絡。可是奧斯特一直相信電、磁、光、熱等現象相互存在內在的聯絡,尤其是富蘭克林曾經發現萊頓瓶放電能使鋼針磁化,更堅定了他的觀點。當時,有些人做過實驗,尋求電和磁的聯絡,結果都失敗了。奧斯特分析這些實驗後認為:在電流方向上去找效應,看來是不可能的,那麼磁效應的作用會不會是橫向的?
在1820年4月,有一次晚上講座,奧斯特演示了電流磁效應的實驗。當伽伐尼電池與鉑絲相連時,靠近鉑絲的小磁針擺動了。這一不顯眼的現象沒有引起聽眾的注意,而奧斯特非常興奮,他接連三個月深入地研究,在1820年7月21日,他宣佈了實驗情況。
奧斯特將導線的一端和伽伐尼電池正極連線,導線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針的上方,當導線另一端連到負極時,磁針立即指向東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塊等非磁性物體插在導線和磁針之間,甚至把小磁針浸在盛水的銅盒子裡,磁針照樣偏轉。 奧斯特認為在通電導線的周圍,發生一種“電流衝擊”。這種衝擊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對非磁性物體是可以穿過的。磁性物質或磁性粒子受到這些衝擊時,阻礙它穿過,於是就被帶動,發生了偏轉。
導線放在磁針的下面,小磁針就向相反方向偏轉;如果導線水平地沿東西方向放置,這時不論將導線放在磁針的上面還是下面,磁針始終保持靜止。
他認為電流衝擊是沿著以導線為軸線的螺旋線方向傳播,螺紋方向與軸線保持垂直。這就是形象的橫向效應的描述。
奧斯特對磁效應的解釋,雖然不完全正確,但並不影響這一實驗的重大意義,它證明了電和磁能相互轉化,這為電磁學的發展打下基礎。 奧斯特曾經對化學親合力等作了研究。1822年他精密地測定了水的壓縮係數值,論證了水的可壓縮性。1823年他還對溫差電現象作出了成功的研究。他對庫侖扭秤也作了一些重要的改進。
奧斯特在1825年最早提煉出鋁(即利用稀的鉀汞齊與氯化鋁反應分離出金屬鋁),但純度不高,以致這項成就在冶金史上歸屬於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 他最後一項研究是40年代末期對抗磁體的研究,試圖用反極性的反感應效應來解釋物質的抗磁性。同一時期邁克爾·法拉第在這方面的成就超過了奧斯特及其法國的同輩。法拉第證明不存在所謂的反磁極。並用磁導率和磁力線的概念統一解釋了磁性和抗磁性。不過,奧斯特研究抗磁體的方法仍具有很深的影響。 哥本哈根大學的奧斯特學院以其名字命名。
丹麥技術大學設有H.C. 豶sted Lecturer的榮譽稱號。
美國物理教師協會“奧斯特獎章”。
丹麥的第一顆衛星命名為奧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