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首先我來講一下“斷腸”的出處。

    相傳古代有位高階官員坐船前往蜀地,途徑三峽時,有個部下好事,隨手捉了一隻小猿猴帶上了船。

    母猿沿岸追趕,追了船數百里不止,最後用盡力氣跳上大船,當場氣絕身亡。

    眾人剖開母猿的肚子,發現其腸子已經斷成了一節一節。

    大官非常不忍,轉而十分氣憤,把抓小猿的那個人革職。

    但,從此“斷腸”也就開始用來形容極其悲痛的意思了。

    但這僅是傳說,其實斷腸不過是一個形容詞,指自己悲痛欲絕,就像斷了腸子那樣難受,例如: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空斷腸兮思愔愔。——蔡琰

    當然,斷腸也不一定指的悲痛,也有喜到極致的意思,如: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白居易

    就是形容和友人相聚時那種極端喜悅的心情。

    可見,斷腸一詞就是形容人的一種極端心情,只是一種形容,因為悲痛或者喜悅把腸子扯斷的機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 2 # 男科王傳航教授

    “肝腸寸斷”這個成語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平常大家也會講:“想你想得我肝腸寸斷。”肝腸寸斷比喻極度傷心,初學這個詞的時候是語文老師教的,大多數語文老師會說這個詞用了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所以大家對 “思念一個人到肝腸寸斷”依舊覺得只是一個誇張的比喻,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今天我將從醫學角度告訴大家,這個詞是有醫學意義的,而且也是臨床常見病。

    首先追本溯源先談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公元346年,晉將桓溫率軍上溯長江攻打蜀國,船進入三峽時,部將捉到一隻小猿放到船上,母猿看到後心急如焚,沿岸奔跑,奮不顧身,跟著船隊跑了100多里,在巫峽時竭盡全力跳到船上氣絕身亡,剖開母猿,見其肝腸寸斷,十分感人。因此肝腸寸斷就用來比喻傷心到了極點。

    這個故事並不是虛構的,而是有醫學意義的。眾所周知,情緒與消化系統疾病是有密切聯絡的,比如有人會氣得吃不下飯,也有人會用暴飲暴食來安撫自己的焦慮或悲傷。人的情感是由大腦支配的,因為神經系統多由大腦主宰。但不為人所知的是,腸道也是人的“第二大腦”,腸壁上遍佈神經元,獨立管理我們的消化系統,同時也與大腦“合作”,因此情緒會影響消化系統,消化系統疾病也會影響情緒,所以《黃帝內經》上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

    再來說上文提到的“肝腸寸斷”的故事,故事中的母猿剛還和孩子享受著天倫之樂,一下子孩子被截,焦慮、傷心,在情緒上波動可謂是從天堂跌到了谷底。這種心理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刺激在西醫學上被稱為嚴重的心理應激,在應激狀態下神經內分泌失調,釋放大量激素等中樞介質,胃粘膜防禦能力減低,胃酸分泌增加會導致胃粘膜受損,造成急性消化道糜爛、潰瘍等病變,最後可導致消化道出血、穿孔,並使原有病變惡化。而故事中提到的“肝腸寸斷”正是由於心理應激造成的腸道潰瘍穿孔。由於應激性潰瘍可呈多發性,故在母猿腸道內可見一個一個的潰瘍穿孔將腸截為一段又一段,故古人稱之為“肝腸寸斷”。

    而中醫上講肝與情緒的關係密切相關,老百姓也常說:“氣得我肝疼”。所以情緒會導致肝氣鬱滯,肝鬱氣滯最容易犯脾胃,可見在一個人鬱鬱寡歡,或者心裡有事時,飲食是不佳的。大家在生活中也有過很多“氣得我吃不下飯”的經歷,其實就是反應了消化系統與情緒的密切關係。思念容易悲傷,悲傷這個情緒也會讓人消化系統受損。思念不像上文提到的心理應激那麼強烈,但會一天天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腸粘膜一天天受損,最終也會導致潰瘍甚至引起穿孔。因此“思念一個人到肝腸寸斷”是有可能發生在生活中的。

    不僅僅是思念,只要是過度的、不健康的情緒都會影響到“第二大腦”消化系統。對工作的焦慮、對生活的壓力、對戀人的猜疑等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常見,因此如今腸胃炎、胃潰瘍、腸潰瘍等已經成為臨床上的常見病。所以,在生活中合理管控好自己的情緒也是對健康的一種負責任。

    文:中日友好醫院研究生李鈺昕/中日友好醫院男科主任醫師王傳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菲食”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