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年素寫一生繁華
-
2 # 寶哥影視精選
所謂的成長就是磨平所有的稜角,然後將它們向相反的方向生長。
這部電影之所以被禁五年就是因為它直觀的揭露了未成年成長到成年人的黑暗,赤裸裸的黑暗直達內心深處。
關於曹保平這個導演我就不在過多贅述,之前在《烈日灼心》那篇文章已經介紹過了。
李玩是一個十三歲的初中生,即將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那就是中考。
她是一個單親家庭,一直跟著自己的爺爺奶奶生活,父親因為工作繁忙併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陪她。
就像她的名字一樣,李玩從出生開始就像是人線木偶一樣受人擺佈。
她喜歡物理學,但在自己父親的暴力鎮壓下強迫她選擇並不喜歡的英語。
父親覺得這是為了她日後上高中著想,殊不知他已經將李玩扼殺在了搖籃中。
為了討好女兒父親買了一條狗,李玩給他取名叫愛因斯坦,每天和它一起吃飯一起睡覺,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這條狗也是敘事線最重要的一點,導演利用狗營造一系列的衝突來暗寓李玩成長時的心裡活動。
外公在買菜的時候狗狗不小心走丟了,李玩一直放不下愛因斯坦。
後母出了一個餿主意,在寵物店買了一隻幾乎一模一樣的狗狗打算欺騙李玩,但是李玩一眼就看了出來。
在父親的又一次暴力鎮壓下,李玩被迫接受了這個事實。
在生活往往我們的父母才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在孩子的身上我們總是會看到父母的身影。
父母給我們的灌輸的概念往往決定了我們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李玩總是會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在另外的一個宇宙,愛因斯坦被找到,自己沒有選擇英語小組,父母親沒有離婚。
李玩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被迫接受事實,她之前一喝牛奶就會吐,但是後來她卻主動喝牛奶。
狗十三,就像電影名字一樣,李玩就像是狗一樣,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現在大部分孩子的成長環境都處於這種狀態,父母將我們培養成他們心中想象的樣子,卻忽略孩子的感受。
成長的代價總是殘酷的,在新舊價值觀巨大的碰觸下,我們會慢慢接受我們不喜歡的地方,慢慢接受社會的黑暗。
中國需要的教育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不應該使用棍棒出孝子這個傳統的理念去教育孩子,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試圖馴化孩子。
-
3 # 奪命書生未遂
前期電影頗為動人的宣傳讓我對這片子有些期待,期待自己能找到另一部捨不得看的青春片。上映後看到各種細思極恐的影評,反而感覺這片子是不是拍的太過偏激。看過後才發現,曹保平拍的剋制真實,是影評代表我們中曾被打壓的一群人出來發聲。
先拋結論,我不是那個被家長式粉飾的李玩,如果一定要有代入感的話,我更像是她的弟弟昭昭。但是我看完,還是自閉了。首先是因為我在青春時的叛逆跟李玩很相似,可能叛逆過的都差不多,至少能把全家人折騰一遍。另外一點,最令我深省的一個腦洞,昭昭如果有一天長大了,從電影裡看到了姐姐的青春,會是怎樣的感受。
在微博看到一股清流般的影評,“狗十三,作為電影很爛,作為精神毛片還行,為自我中心持續至今的廣大青年男女製造了一個機會,抱團抨擊父母,阻塞在心裡的情緒,噴薄而出,這一瞬間的快感簡直無與倫比。”我引用這段話,是因為我沒有像影評裡說的那般爽快,真正令我感到心疼的是李玩父親和爺爺的爆發與淚水。我好像從以自我為中心的楚門世界突然看到一扇通向父母心境的門,門的另一邊是青春期叛逆時的上帝視角。我在看到了他們的不易和姐姐的成長後,開始想如果我為人父母會不會像他們一樣愛孩子,因為我現在真是對不懂事的孩子一點好感都沒有。或者說,我會不會成為電影裡的或影評裡那個李玩的父親。
好在我發現我想多,因為八字沒一撇的事我開始編劇情了。可能一般人都得有個過程吧,從無知到博識再到無知,自我到他我再到自我。想想身邊的每個人活得那麼努力又那麼不易,我很慶幸我還是他們中的一員。
回覆列表
大人們不會在意你真的想要什麼,他們只會在意什麼在他們眼中是對你好的。就像所謂的李玩“懂事了”。他們忽視了孩童的頑劣和本我,更在意的是他們自己的感受,或者說,你帶給他們的感受。這就是我說的,感恩於父母給予生命,卻沒辦法感激他們給的經歷。前日,在下不巧碰見一場鬧劇,有一女子,年齡四十上下,一人攜一狗行走於林蔭道中,初見她時我便驚為天人,蓋因此女子尖叫分貝之強乃在下二十四個年頭以來所聽最具影響力的聲音。想必其參加中國好嗓門必定能奪其魁首。尖叫的理由讓人啼笑皆非,她在逼狗尿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