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這絕對是真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帝就是覺得割地賠款都不是事,唯一讓咸豐帝覺得是大事的就是外國公使“親遞國書”,換句話說,就是怕見到外華人。
咸豐帝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還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咸豐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按理來說應該也沒有機會繼承皇位。但是由於道光晚年時,能夠傳位的就只剩下兩個人,即道光帝的第四子奕詝和第六子奕昕。這兩個兒子都有機會繼承皇位,一時間道光帝不知道傳位給誰比較好。
其中四子奕詝雖然年長,但是才能一般,而且還是個瘸子(奕詝小時候騎馬摔過胯,留下了後遺症),唯一的優點就是孝順。奕訢身體很好,天資聰穎,能文能武,還有所發明創造。道光帝在經過一系列的考核後,可能由於年紀大了,他選擇了年長並且孝順的皇四子奕詝,並且也很喜歡六兒子奕昕,直接在詔書裡封六兒子為親王,輔佐哥哥一起治理好國家。
道光帝覺得自己這個安排算是比較完美的,但是道光帝其實是錯的。因為道光帝甩給咸豐帝的是一個爛攤子,咸豐帝繼位時,大清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大清就像是一個破敗不堪的大船,隨時可能覆滅。而咸豐帝顯然沒有這樣的能力力挽狂瀾。
雖然咸豐帝也在繼位之初努力扭轉道光帝留下的不利局面,他先是整頓吏治,上臺僅八個月就把道光帝時期的奸臣穆彰阿罷免了,並且重用肅順等改革派官員,但是依然無法挽救國家進一步衰敗的命運。
原因是咸豐帝剛繼位就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起義軍後來攻入南京與清朝分庭抗禮,太平天國起義對清朝的打擊很大,一步步的消耗著清朝的國力。後來英法等列強趁著清朝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發動了新一輪的侵略戰爭,即第二次鴉片戰爭。所以咸豐帝算是清朝最倒黴的皇帝了,內有太平天國作亂,外有列強入侵。
第二次鴉片戰爭,雖然是英法聯軍蓄意挑起的戰爭,但是1858年6月,清政府已經和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內容雖然有開設通商口岸,賠款等。但是這也算是戰爭結束了,清政府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太平天國了。可是咸豐帝又因為《天津條約》裡有一條是外國公使可以常駐北京,並且外國公使還要到北京面見皇帝“換約”,這一點咸豐帝很在意,所以後來就讓桂良和英法公使商量通商章程時,取消了條約裡的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這一條,並且不讓外國公使進京“換約”。
後來英法聯軍不同意,堅持“換約”,才會再次發動戰爭,等後來英法聯軍打到通州後,咸豐帝又派人去談判,並且答應了割地賠款所有款項,但就是不同意讓英法公使“親遞國書”,也就是咸豐帝不願意見到外國公使。以下是通州談判英法提出國書必須親呈皇帝御覽這一條件後,咸豐皇帝當即下旨:
就是因為咸豐帝老是糾結於外國公使進京“親遞國書”一事,讓本來可以儘早結束的戰爭,延續了好幾年,並且還讓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咸豐帝帶著親信家眷倉惶出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美名其曰“北狩”,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火燒圓明園,致使中國的文化瑰寶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這一點咸豐帝絕對是有責任的。
是因為咸豐帝害羞不好意思見洋人嗎?肯定不是,咸豐帝又不是大姑娘,咸豐帝怕見洋人是因為在明清時期中國王朝沒有外交觀念,周邊的地區都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周邊國家都是以朝貢的方式進京朝拜皇帝,也就是面見皇帝肯定要三跪九叩。
而現在以英法列強的規矩是不可能給咸豐帝下跪的,所以咸豐帝不願意見到英法公使站著面見自己,還要親遞國書,就是咸豐帝更加不能容忍的,咸豐帝深受封建思想教育肯定不想讓這樣的規矩在自己身上毀掉。
如果洋人站著見了他,就代表著“禮崩樂壞”,這是一個王朝衰敗的標誌。這也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咸豐帝最看重的東西,甚至咸豐帝覺得只要西方列強不覲見自己,不“親遞國書”,什麼割地賠款,取消關稅,咸豐帝都可以同意。其實這點在現在看來甚是可笑,可是在咸豐帝心理或許無比重要吧!
關於這個問題,這絕對是真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帝就是覺得割地賠款都不是事,唯一讓咸豐帝覺得是大事的就是外國公使“親遞國書”,換句話說,就是怕見到外華人。
咸豐帝是清朝最倒黴的皇帝咸豐帝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還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咸豐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按理來說應該也沒有機會繼承皇位。但是由於道光晚年時,能夠傳位的就只剩下兩個人,即道光帝的第四子奕詝和第六子奕昕。這兩個兒子都有機會繼承皇位,一時間道光帝不知道傳位給誰比較好。
其中四子奕詝雖然年長,但是才能一般,而且還是個瘸子(奕詝小時候騎馬摔過胯,留下了後遺症),唯一的優點就是孝順。奕訢身體很好,天資聰穎,能文能武,還有所發明創造。道光帝在經過一系列的考核後,可能由於年紀大了,他選擇了年長並且孝順的皇四子奕詝,並且也很喜歡六兒子奕昕,直接在詔書裡封六兒子為親王,輔佐哥哥一起治理好國家。
道光帝覺得自己這個安排算是比較完美的,但是道光帝其實是錯的。因為道光帝甩給咸豐帝的是一個爛攤子,咸豐帝繼位時,大清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大清就像是一個破敗不堪的大船,隨時可能覆滅。而咸豐帝顯然沒有這樣的能力力挽狂瀾。
雖然咸豐帝也在繼位之初努力扭轉道光帝留下的不利局面,他先是整頓吏治,上臺僅八個月就把道光帝時期的奸臣穆彰阿罷免了,並且重用肅順等改革派官員,但是依然無法挽救國家進一步衰敗的命運。
原因是咸豐帝剛繼位就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起義軍後來攻入南京與清朝分庭抗禮,太平天國起義對清朝的打擊很大,一步步的消耗著清朝的國力。後來英法等列強趁著清朝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發動了新一輪的侵略戰爭,即第二次鴉片戰爭。所以咸豐帝算是清朝最倒黴的皇帝了,內有太平天國作亂,外有列強入侵。
咸豐帝不敢見洋人,致使戰爭擴大。第二次鴉片戰爭,雖然是英法聯軍蓄意挑起的戰爭,但是1858年6月,清政府已經和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內容雖然有開設通商口岸,賠款等。但是這也算是戰爭結束了,清政府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太平天國了。可是咸豐帝又因為《天津條約》裡有一條是外國公使可以常駐北京,並且外國公使還要到北京面見皇帝“換約”,這一點咸豐帝很在意,所以後來就讓桂良和英法公使商量通商章程時,取消了條約裡的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這一條,並且不讓外國公使進京“換約”。
後來英法聯軍不同意,堅持“換約”,才會再次發動戰爭,等後來英法聯軍打到通州後,咸豐帝又派人去談判,並且答應了割地賠款所有款項,但就是不同意讓英法公使“親遞國書”,也就是咸豐帝不願意見到外國公使。以下是通州談判英法提出國書必須親呈皇帝御覽這一條件後,咸豐皇帝當即下旨:
“國體所存,萬難允許。該王大臣可與約定,如親遞國書,必須按照中國禮節,跪拜如儀,方可允行”,“ 現在撫局將有成說,不值因禮節而決裂,設該夷固執前說,不知悔悟,唯有與之決戰。”就是因為咸豐帝老是糾結於外國公使進京“親遞國書”一事,讓本來可以儘早結束的戰爭,延續了好幾年,並且還讓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咸豐帝帶著親信家眷倉惶出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美名其曰“北狩”,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火燒圓明園,致使中國的文化瑰寶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這一點咸豐帝絕對是有責任的。
那麼為什麼咸豐帝這麼怕洋人“親遞國書”呢?是因為咸豐帝害羞不好意思見洋人嗎?肯定不是,咸豐帝又不是大姑娘,咸豐帝怕見洋人是因為在明清時期中國王朝沒有外交觀念,周邊的地區都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周邊國家都是以朝貢的方式進京朝拜皇帝,也就是面見皇帝肯定要三跪九叩。
而現在以英法列強的規矩是不可能給咸豐帝下跪的,所以咸豐帝不願意見到英法公使站著面見自己,還要親遞國書,就是咸豐帝更加不能容忍的,咸豐帝深受封建思想教育肯定不想讓這樣的規矩在自己身上毀掉。
如果洋人站著見了他,就代表著“禮崩樂壞”,這是一個王朝衰敗的標誌。這也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咸豐帝最看重的東西,甚至咸豐帝覺得只要西方列強不覲見自己,不“親遞國書”,什麼割地賠款,取消關稅,咸豐帝都可以同意。其實這點在現在看來甚是可笑,可是在咸豐帝心理或許無比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