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pddz2910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裡有一篇《都江堰》,文章不長,但餘先生追古思今、旁徵博引,把一個死死的水利工程寫的有血有肉,生靈活現的,十分精彩。文章讀罷,掩卷長思,不覺已為先生靈活的思維和獨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  作家開篇先將被眾多華人視為民族象徵的長城和都江堰相比,一句“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不由得你不將文章讀下去,因為在多數人心裡,長城才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我們文化的精髓。你想一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這是怎樣的一個民族,怎樣一段厚重的歷史呀。但餘先生卻指出“都江堰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這裡餘先生用形象的文字指出長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兒,被風沙吹塌了,等待人們再重修起來。而都江堰卻不是,它驕傲地在風浪中矗立了兩千多年,堅固得如同中國的歷史,都江堰那充滿靈性的形象便躍然紙上。透過這鮮活靈動的都江堰,我們不得不為李冰父子所感動。  餘秋雨先生認為“此後中國千年官場的慣例,是把一批批有所執持的學者遴選為無所專攻的官僚,而李冰,卻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實踐科學家。這裡明顯地出現了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它要實施的事兒,既具體又質樸。他領受了一個連孩童都能領悟的簡單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擾是旱澇,那麼四川的統治者必須成為水利學家。”顯然作家所倡導的政治理想“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像李冰那樣“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因此稱讚“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在作家看來雖然“他未曾留下什麼生平資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壩一座,讓人們去猜想。”比起聲名顯赫的秦皇漢武,他算不上英雄,但他卻分明比秦皇漢武更長久地留在人們心中。對此,作家這樣寫到“人們到這兒一次次納悶:這是誰呢?死於兩千年前,卻明明還在指揮水流。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沒有一個人能活得這樣長壽。”  是呀,我們在歎服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歎服他們對工程設計的巧妙的同時,又怎能不為他們那種“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的精神所感動,不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在一次次災難面前站起來嗎?就像餘秋雨先生說的那樣:“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腸炎拉血會傳染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