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思堂

    建宮殿一有設計燙樣儲存。

    二有王宮大臣及皇宮內的人口口相傳。

    若二者都死光光了,那就不好說了。

    現在根據挖掘遺址再加上各種典藉記載可以三維復原。

  • 2 # 高長寬4

    史書都是下一朝的人修的,焼的時候還沒寫呢。再說史書寫好了會謄抄多份藏於多處,一般宮殿大火燒不到翰林院國子監藏書閣

  • 3 # 韶華傾夢

    所謂史書,指的是專門記載歷史的書籍。而官修史書,就是官修前朝作為正史的書籍。在隋唐以前,修撰史書分為私修和官修。在開皇十三年,隋文帝下令禁止私人修撰國史。而到了唐朝的時候,為了掃除分裂割據的痕跡,樹立統一的歷史觀點,正式開始了官修史書制度。

    在這裡,因為題目規定的範圍是官修史書,所以在這裡就不對私修進行過多的描述。

    下一個朝代為上一個朝代修史,廣收補錄

    中國具有悠久的史官制度,這些史官的設定,正是官修史書的基礎。可是,史官雖有,記載當朝的各類事件頗豐。可是,每個朝代能夠和平的過渡還好。但是,這畢竟是少類。因此,每當有朝代更迭之時,在這些史書被放置在宮裡。可兵荒馬亂之際,又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自然避免不了會出現遺失。

    這是一件大事。在隋唐之前,當一個王朝被覆滅時,史書除了部分喪於火中之外,其餘的大部分會流散到民間,被民間收藏著。

    這樣一來,當下一個朝廷想要修撰史書時,便會向民間徵集,廣收書籍。譬如漢代的劉向,其編撰的史書之所以豐富,便是幹了四件事:

    廣羅異本,相互校補。條別篇章,確定書名與篇名卷數。校勘脫文脫簡,寫成正本。提要鉤玄,撰寫敘錄。

    等到劉向撰寫完成後,便要一本本的呈向給皇帝看,只有皇帝允許並認可後,這些史書才能夠被收錄到宮殿裡。

    到了東漢獻帝的時候,西漢的藏書都遭到了劫難,被混亂的軍隊“掃地皆盡”。當曹魏取代後漢之後,“採掇遺亡,藏在秘書中外三閣”。可以說,曹魏對史書的保藏,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東漢的教訓,採取一份多放的方法。

    一份多抄,分上中下三品,藏於多處

    雖然曹魏對藏書有多收藏,但是仍避免不了戰火的波及。隨著西晉的腐朽,東晉崛起,著作郎李充為了補全被匈奴所破壞,以及遺失的書籍,以舊存書籍和多方求證的觀點,開始校對和刪正。

    到了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因為感慨史書的命運多舛,再加上他喜歡收集書籍,便下令,讓人將秘書閣中的書籍“限寫五十副本”,並分成上中下三品,各以不相同的卷軸用來區分,即:“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軸,下品漆軸,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

    隋文帝把史書這麼收藏的好處,就是能夠儘可能的把書籍保留下來。所以,當東都觀文殿的書籍在唐初由水路運往長安時在砥柱遇事,“多被漂流”,但因為隋文帝當時命人多抄的事,使得西京嘉則殿的37多萬史書能夠得以儲存下來。

    而在唐朝,是一個相對平穩持久的年代,再加上官修史書制度被不斷地完善,唐太宗命魏徵等為秘書監人事,廣幕遺書,請學士校定,一時間群書大備。

    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發展

    唐朝之所以能夠使得“群書大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雕版印刷術的發展,並且在唐中後期得到大範圍的使用。

    到了北宋慶曆年間的時候,活字印刷術被髮明瞭出來,而活字印刷術的發展更是進一步的提高了書籍的印拓,方便書籍的流傳和多方面多階層的收藏。

    總而言之,在朝代的不斷更迭中,史書難免遭受到戰火的波及。但是,因為有著有效地應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這些史書能夠完好的傳承下來(當然,很大程度上這些史書的思想肯定是區別於上一個朝代,有著一定的瑕疵)。另外,因為有著印刷術的發明,也使得這些史書能夠進一步的有利於避免亡迭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鑄鐵下水管生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