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色出演過的地方

      《端正好》的曲子,竇娥訴說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著說冤屈之大可以“動地驚天”。竇娥含冤受刑,對命運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滿了憤恨。由於內心悲憤到了極點,所以不由得對天地表示怨恨。  《滾繡球》中,她猛烈指責天地鬼神不分清濁,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長命,壞人活萬年”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到處都是。竇娥對鬼神的大膽譴責,對天地的斥罵,實際是對現實社會黑暗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這也是關漢卿借竇娥之口抒一己之憤的載體。  《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也是元雜劇悲劇的典範,該劇劇情取材自東漢"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講述了一位窮書生竇天章為還高利貸將女兒竇娥抵給蔡婆婆做童養媳,不出兩年竇娥的夫君早死。張驢兒要蔡婆婆將竇娥許配給他不成,將毒藥下在湯中要毒死蔡婆婆結果誤毒死了其父。張驢兒反而誣告竇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後做成冤案將竇娥處斬,竇娥臨終發下"血染白綾、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願。竇天章最後科場中第榮任高官,回到楚州聽聞此事,最後為竇娥平反昭雪。  《竇娥冤》是中國著名悲劇之一,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群眾基礎的傳統名劇,約有八十六個劇種都改編、演出過此劇。  1、關於作者:  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中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字德輝。其代表作有《倩女離魂》)、白樸(字太素,號蘭谷。其代表作有《牆頭馬上》)、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其代表作有《漢宮秋》)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他在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會吟詩,會篆籀,會彈絲,會品竹。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鞠,會圍棋,會雙陸”,“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可見他的才藝、生活和個性。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關漢卿不滿社會現實,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作雜劇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關於元雜劇:  元雜劇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於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以及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特點明顯,體制嚴格,是一種歌唱、說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且有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①結構:元雜劇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構成一本,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少數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於現代戲劇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於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和介紹人物。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淨、醜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淨:俗稱“大花臉”,配角有副淨,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醜: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③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後順序都有慣例規定。(注:本學案“拓展閱讀”可查閱“宮調”知識)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有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  ④題目正名:元雜劇結尾有“題目正名”,用兩句或四句對偶句總結全劇內容,交待劇名。它不是情節的組成部分,其功能在於廣告宣傳,可能在演出結束時由演員在下場前念出和寫於戲報上。一般取末句作為劇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戲劇內容的幾個字作為劇的簡名。如關漢卿《竇娥冤》的題目為“秉鑑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末句為全名,最後三字即簡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冬妮亞、朱赫來的性格特點,每人兩件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