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氣、淡水資源豐富 有科學家稱,當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油氣資源趨於枯竭的時候,北極將成為人類最後一個能源基地。勘探顯示,北極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煤和金屬礦產等資源極為豐富,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1000億―2000億桶,天然氣在50―80萬億立方米。此外,北極還有世界最大的銅―鎳―鈽複合礦基地以及金剛石、黃金、銀等礦藏。 曾5次參加南極考察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教授顏其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南極的資源儲藏應該比北極還要豐富。南極的海洋生物磷蝦極為豐富,蘊藏量約4億―6億噸,被稱為人類攝取蛋白質的倉庫。南極孕育了豐富的低溫微生物資源。這些微生物具有獨特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和生理生化特性,它們在基礎研究和生物工程應用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價值。南極還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資源庫,儲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 除了資源豐富,極地地區還具有很大的科研價值。研究極地地區近年來的變化,有助於找到近年來頻發的海嘯、颶風等極端自然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和解決辦法。此外,極地地區無汙染的水源、空氣等,能夠提供中低緯度地區不具備的科學研究條件,有助於人類研究地球內部奧秘和進行宇宙觀測。 北極地區的氣候和環境變化直接影響到全球的氣候與環境變化。例如北極極渦的變化發展直接影響中國北部冬季的天氣。科學家已證實了北極浮冰面積和厚度的變化對全球的影響。如果某一年異常變化10%左右,由它帶來的海表面和大氣熱量的交換,差不多是全球熱量的30%。這樣的變化對中國雨季的分佈有極大影響。 發現惡劣環境下的新生命 目前,世界上有約2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根據其功能大體可分為:常年科學考察站、夏季科學考察站、無人自動觀測站三類。大多數國家的南極站都建在南極大陸沿岸和海島的夏季露巖區,只有美國、俄羅斯(前蘇聯)和日本在南極內陸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學考察站。國際南極考察的主要課題包括冰川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氣象學、低層和高層大氣科學、大地測繪、人體生理和醫學以及海洋科學等。 新奧爾松科學管理委員會是北極研究中唯一一個國際研究站。目前已有挪威、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中國等國家在新奧爾松地區建立了北極考察站。 中國極地中心專家表示,在對兩極的科考過程中,除對領土權、礦藏分界有爭議以外,在其他方面各國普遍採取了合作的態度。 英國和美國的微生物學家在地球的南北兩極發現了大量的藻青菌等細菌群落,證明生命可以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中存在。而極地是地球上與火星環境最為相似的地方,該研究又為科學家探索火星生命增添了信心。英國科學家日前還在南極厚厚冰蓋的極深處發現了被冰封數百萬年之久的湖泊,這使得一些獨特的物種在其中不斷繁衍進化。 對兩極資源的開發有增無減。環北極8國對北極資源的開發具有便利條件。美國的第一、第二大油田均位於北極圈內。這兩個油田所生產的原油約佔美國石油總產量的26%。俄羅斯北極油田的產量佔其石油總產量的60%以上。部分環北極國家還在北極開展了水電專案。 2005年,美國同意開放位於阿拉斯加州的北極區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允許石油公司進入該保護區鑽探石油。 南極暫時沒有領土歸屬問題,對其資源的開發僅停留在海洋生物上。1991年,第17次南極條約國協商會議決定,50年內禁止對南極的礦產資源進行開採。 為探油土壤遭破壞 隨著資源開發的不斷深入,北極資源開發的負面效果日益顯現。石油勘探成為破壞北極環境的禍首。為便於探油,人們竟把土地表層的隔熱植物翻起,露出了下面的永久凍土。當Sunny把永久凍土融化後,地面便形成了溝渠,使土壤受到侵蝕。 北極和亞北極地區,有一個遼闊的苔原帶和泰加林帶,土壤中埋藏著無數動植物的屍體,如果全球溫度上升,屍體就會腐爛,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源源不斷地釋放到大氣裡,加速溫室效應。 英國《自然》雜誌指出,生活在南極的鯨魚、海豹和企鵝可能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饑荒。專家們解釋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冰山消融導致了冰層下生長的眾多藻類植物消失,進而危及了磷蝦等動物的食物來源,再加上人類的捕獲,使得鯨魚、海豹等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磷蝦的數量減少了80%。 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說:“目前雖然兩極資源開發帶來的影響不大,但如果兩極出現生態破壞,將是全球的生態災難。”他表示應呼籲聯合國就南北極開發制定相關政策。▲
石油、天然氣、淡水資源豐富 有科學家稱,當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油氣資源趨於枯竭的時候,北極將成為人類最後一個能源基地。勘探顯示,北極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煤和金屬礦產等資源極為豐富,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1000億―2000億桶,天然氣在50―80萬億立方米。此外,北極還有世界最大的銅―鎳―鈽複合礦基地以及金剛石、黃金、銀等礦藏。 曾5次參加南極考察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教授顏其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南極的資源儲藏應該比北極還要豐富。南極的海洋生物磷蝦極為豐富,蘊藏量約4億―6億噸,被稱為人類攝取蛋白質的倉庫。南極孕育了豐富的低溫微生物資源。這些微生物具有獨特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和生理生化特性,它們在基礎研究和生物工程應用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價值。南極還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資源庫,儲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 除了資源豐富,極地地區還具有很大的科研價值。研究極地地區近年來的變化,有助於找到近年來頻發的海嘯、颶風等極端自然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和解決辦法。此外,極地地區無汙染的水源、空氣等,能夠提供中低緯度地區不具備的科學研究條件,有助於人類研究地球內部奧秘和進行宇宙觀測。 北極地區的氣候和環境變化直接影響到全球的氣候與環境變化。例如北極極渦的變化發展直接影響中國北部冬季的天氣。科學家已證實了北極浮冰面積和厚度的變化對全球的影響。如果某一年異常變化10%左右,由它帶來的海表面和大氣熱量的交換,差不多是全球熱量的30%。這樣的變化對中國雨季的分佈有極大影響。 發現惡劣環境下的新生命 目前,世界上有約2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根據其功能大體可分為:常年科學考察站、夏季科學考察站、無人自動觀測站三類。大多數國家的南極站都建在南極大陸沿岸和海島的夏季露巖區,只有美國、俄羅斯(前蘇聯)和日本在南極內陸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學考察站。國際南極考察的主要課題包括冰川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氣象學、低層和高層大氣科學、大地測繪、人體生理和醫學以及海洋科學等。 新奧爾松科學管理委員會是北極研究中唯一一個國際研究站。目前已有挪威、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中國等國家在新奧爾松地區建立了北極考察站。 中國極地中心專家表示,在對兩極的科考過程中,除對領土權、礦藏分界有爭議以外,在其他方面各國普遍採取了合作的態度。 英國和美國的微生物學家在地球的南北兩極發現了大量的藻青菌等細菌群落,證明生命可以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中存在。而極地是地球上與火星環境最為相似的地方,該研究又為科學家探索火星生命增添了信心。英國科學家日前還在南極厚厚冰蓋的極深處發現了被冰封數百萬年之久的湖泊,這使得一些獨特的物種在其中不斷繁衍進化。 對兩極資源的開發有增無減。環北極8國對北極資源的開發具有便利條件。美國的第一、第二大油田均位於北極圈內。這兩個油田所生產的原油約佔美國石油總產量的26%。俄羅斯北極油田的產量佔其石油總產量的60%以上。部分環北極國家還在北極開展了水電專案。 2005年,美國同意開放位於阿拉斯加州的北極區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允許石油公司進入該保護區鑽探石油。 南極暫時沒有領土歸屬問題,對其資源的開發僅停留在海洋生物上。1991年,第17次南極條約國協商會議決定,50年內禁止對南極的礦產資源進行開採。 為探油土壤遭破壞 隨著資源開發的不斷深入,北極資源開發的負面效果日益顯現。石油勘探成為破壞北極環境的禍首。為便於探油,人們竟把土地表層的隔熱植物翻起,露出了下面的永久凍土。當Sunny把永久凍土融化後,地面便形成了溝渠,使土壤受到侵蝕。 北極和亞北極地區,有一個遼闊的苔原帶和泰加林帶,土壤中埋藏著無數動植物的屍體,如果全球溫度上升,屍體就會腐爛,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源源不斷地釋放到大氣裡,加速溫室效應。 英國《自然》雜誌指出,生活在南極的鯨魚、海豹和企鵝可能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饑荒。專家們解釋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冰山消融導致了冰層下生長的眾多藻類植物消失,進而危及了磷蝦等動物的食物來源,再加上人類的捕獲,使得鯨魚、海豹等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磷蝦的數量減少了80%。 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說:“目前雖然兩極資源開發帶來的影響不大,但如果兩極出現生態破壞,將是全球的生態災難。”他表示應呼籲聯合國就南北極開發制定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