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37608732773

    一.篩選營養缺陷型菌株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①誘變 常用紫外線等物理方法和化學誘變劑等誘變形成大量營養缺陷型菌株。用15W或20W紫外燈管,距離15cm~30cm,照射10sec~20min。在照射受試菌前,燈管須預熱20min,使燈光穩定。菌懸液要磁力攪拌,使所有單細胞或單孢子均勻受到照射。特別要注意,應在黑暗或紅外光下操作,接種後器皿用黑布包嚴,防止發生可見光的修復作用。

    ②淘汰野生型

    a)抗生素法 某些抗生素能殺死生長繁殖著的微生物,而對處於休止狀態的微生物無殺傷作用。如青黴素能抑制細菌細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制黴菌素可損傷真菌細胞膜,二者可分別殺死生長繁殖著的細菌、真菌。

    b)菌絲過濾法 適用於放線菌、黴菌等絲狀微生物。在基本培養基中野生型孢子能萌發長成菌絲體,而營養缺陷型孢子則不生長。將經誘變處理的孢子接種於液態基本培養基中,振盪培養10h~12h,使原養型萌發(以肉眼剛能看見菌絲為度),然後以濾紙、棉花或玻璃過濾漏斗過濾,菌絲被濾除,未萌發的缺陷型孢子能順利透過,從而達到富集營養缺陷型的目的。

    a)逐個測定法(點種法)把經誘變處理並淘汰野生型後的菌液在完全培養基上塗布分離,將培養後長出的每一個菌落分別點種在基本培養基和另一個完全培養基上,凡在基本培養基上不能生長而在完全培養基的相應位置上能生長的菌落,表明其為營養缺陷型。

    b)夾層培養法經誘變處理後的菌液,稀釋後與基本培養基混勻並傾入平皿中,待凝固後,再加上一薄層不含菌的基本培養基。培養後在皿底將長出的菌落做上標記。然後加上一層完全培養基,再經培養後,新出現的菌落多數是營養缺陷型(圖3-31)。此法適用於兼性厭氧的細菌。

    C)影印法 將絲絨包在直徑小於平皿的圓柱臺上,固定,作為影印接種工具,滅菌備用。將經誘變處理並淘汰野生型的菌液塗布於完全培養基表面上,培養,待長出菌落後,用影印接種工具在此平板上輕按一下,然後在另一基本培養基平板上按一下。經培養後在基本培養基上不長而在完全培養基的相應部位上生長的菌落,為營養缺陷型。

    ④鑑定營養缺陷型——生長譜法 將檢出的缺陷型菌株接種在完全培養基上培養,把生長的菌體或孢子洗下,離心清洗後製成濃度為107個/ml~108個/ml的菌懸液。取0.1ml該懸液與基本培養基混勻倒皿,冷凝並稍乾燥後,分割槽加沾有各種營養物的圓濾紙片,培養,觀察生長反應。

    在篩選營養缺陷型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表型延遲現象。由於誘變劑一般僅作用於DNA的某一單鏈,故突變無法反映在當代的表型上,需經DNA複製和細胞分裂後,才使表型發生變異,此即表型延遲現象。

    二.富集和分離抗生素敏感菌的營養缺陷型突變株的抗生素法 將抗生素加入原養型培養基(即培養基中缺少營養缺陷型所需的養分)中,能殺死生長中的野生型細胞,而不能生長的突變株得以倖免。

    抗生素敏感菌營養缺陷型菌株的篩選過程①菌懸液誘變處理。②死的和活的野生型細胞及一些活的前突變細胞的混合液在C.M.中培養,使已發生營養缺陷突變的細胞的缺陷表型得以充分表現。若無這一階段的培養,則許多細胞的基因型雖已改變,但表型仍和野生型一樣,這些突變細胞在以後接觸抗生素時也將被殺死。③在無氮培養液中培養,使營養缺陷型菌株細胞內所含養料儘量消耗,以便停止其生長繁殖。④在含抗生素的M.M.中培養,殺死能生長的野生型菌株。⑤檢出缺陷型。⑥鑑定缺陷型.

    三.營養缺陷型在科研和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在科學研究中,營養缺陷型既可作為研究代謝途徑和雜交、轉化、轉導、原生質體融合等遺傳規律所必不可少的標記菌種,也可作為氨基酸、維生素或鹼基等生物測定的試驗菌種。在生產實踐中,營養缺陷型可作為菌種雜交、重組育種和構建工程菌時所不可缺少的帶有特定基因標記的親本菌株,它們還常被用作生產核苷酸、氨基酸等代謝產物的生產菌株。由於營養缺陷型在代謝途徑中某一步驟發生缺陷,致使終產物不能積累,從而遺傳性地解除反饋抑制,使中間代謝產物或另一分支途徑的末端產物得以積累。

    例如,用高絲氨酸營養缺陷型作為賴氨酸的生產菌株,由於該突變株的遺傳性,解除了賴氨酸與蘇氨酸的協同反饋抑制,因此,在培養系統中限量補充蘇氨酸,就可使天冬氨酸半醛全部向賴氨酸方向轉化,賴氨酸產量大大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的十二個情人節分別是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