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有,趙匡胤當時的計劃是三步走:

    第一步、南下攻南唐。

    第二步、北上收燕薊。

    第三步、回手滅北漢。

    早在後周時代,周世宗柴榮與部下商定國家大戰略,就定下的是這樣的用兵次序,當時趙匡胤也有參與。

    但是後來,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繼位,就把後面這個策略給改了,成了先滅北漢,再收燕薊,先易後難,結果就失敗了。

    失敗的後果很嚴重,導致北宋終其一朝,都被北方各勢力抑制,軍勢漸弱。

    “宋之受制夷狄, 由失燕薊。其不能取燕薊,失在先下太原。昔王樸與周世宗謀取天下,欲先定南方, 次及燕,最後乃及太原。蓋燕定則太原直中兔耳, 將安往哉?太宗一日忘其本謀,急於伐漢,盡銳堅城之下,僅能克之。師已老矣,複議攻燕,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繒。一敗而沒世不振,再舉再失利,皆由太宗不知天下之大勢,倒行求前,以致顛蹶也。”

    如果當時宋朝能夠積中全部力量先收回太行山以東的燕、薊等地,然是西進攻取雲州,那麼,盤據在太原城的北漢將會成為甕中捉鱉,合手即擒。

    宋太宗先易後難,先攻太原城,引起了契丹的警覺,契丹就出兵支援北漢,導致宋軍屢次失敗,軍力大損。

    後來,宋朝好不容易抓住了時機,贏了這場戰爭,滅掉了北漢,但軍隊已經成了師老疲兵,再沒有足夠的力量收復幽燕之地了。

    趙匡胤在位十六載,五十歲駕崩。假如他能多活個十來八年,平復南唐後,做好充分的軍事準備,按照戰略部署先收復幽燕,再伐北漢。以當時的氣勢和力量,完全有可能收復了燕雲十六州。

    而且,當時宋太祖實際上已經開始為收復燕薊而做準備工作了。

    《宋史》記載,趙匡胤稱帝以後就曾經在宮中設定了“封樁庫 ”,把平時的開支結餘、外國的供奉品他都放到封樁庫中,還對大臣們說: “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可以看出,趙匡胤對遼國的方案是:和平協商收回,如果不接受,就動武!

    如果能夠收復燕薊,宋朝北部邊境就可以憑險而御,還可以主動出擊,遼強宋弱的態勢會產生根本性的逆轉。

    而趙光義缺乏戰略眼光,不能按照他兄長的戰略部署合理推進,急於求成,柿子撿軟的捏。採取了先易後難的步驟,說明他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遠遠比不上趙匡胤。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太祖和趙普雪夜定策,先南後北,也就是先易後難,很好理解,當時中原地區動盪不休,國家沒錢,百姓窮苦,相反南方雖有小亂子,但是大體上還是安定的,所以南的方的國家都比較有錢。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南方的幾個大國,後蜀一家還算上下一心,政治清明,南唐攤上個詞人皇帝,只知道天天風花雪月,和大小周後調調情,其它基本不管。南漢基本上就廢了,整個國家烏煙瘴氣。所以南方的國家都好收拾。

    但是太祖在滅了後蜀之後,北漢發生內亂,太祖以為有機可乘,便揮師去打北漢。當時太祖對遼國是沒什麼想法的,因為當時的遼國遠比還沒有一統的宋朝要強大,對遼國有想法也得先把自己吃胖了再說。

    至於為什麼要急不可耐的搞北漢,除了北漢當時新舊政權交替,國家不穩外,還因為北漢政權所在的山西這塊地,在五代十國期間基本上就是中原王朝的夢魘。五代十國中的後唐,後晉,後漢都起家于山西。沒辦法,山西地形優勢太明顯,平時關起門來過日子誰也打擾不到,但是中原朝廷一但發生混亂,直接就從太行山上衝下來了。更重要的是,北漢北邊是燕雲十六州,拿下北漢後,日後收取燕雲十六州就能少打很多仗,少走不少歪路。

    所以趙匡胤登基後,格外照顧北漢,現在一聽說北漢有問題,立刻放棄了先南後北的戰略,試圖先收復北漢。可惜打了三次,每次都有遼國攪局,再加上太原城實在堅固,一時半會無法攻克,只能撤軍。按照先南後北的方略慢慢來。

    太祖對燕雲十六州的事一直耿耿於懷,由於北漢這根釘子死活拔不掉,所以太祖在平定南方後並沒有打算和北方動手。

    太祖生平節儉,連宮廷的簾子都是用蘆葦做的,他設立封樁庫,把每年省下的錢物存起來,打算日後和遼國和平贖買燕雲十六州,如果沒法買,那就用這些錢招募百萬甲兵,討伐遼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6個字母的讀音音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