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70807936850

    儘管推行績效考核的組織多數失敗,但很多組織還是摸著石頭過河,前仆後繼,都死在了前進的路上。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對企業進行現有管理體系狀況進行全面審視,考慮企業是否具備建立績效考核體系的條件,條件不成熟,盲目推行,只會導致失敗。成功從失敗中來,善於從失敗中總結分析的人會更快走向成功。因此,在建立推行績效考核前,應具備以下六個前提條件:

    一、 組織戰略目標和指標清晰

    從組織的角度來講,績效考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組織的戰略

    目標。戰略目標的作用是告訴企業要到哪裡去,指標將目標資料化,使目標落地。目標是組織所期望的成果,也可以理解成為理想或夢想,要“源於實際,高於實際”。指標是衡量目標的方法,是一組量化的數字。組織目標明確了,才能形成指標,才能保證將目標有效分解到崗位。目標是方向,目標能催人奮進,沒有目標人生如同行屍走肉,組織如此,人生如此。存在的企業都會有目標,只是有的沒有表述出來,有的只是裝在老闆的心裡。

    二、 組織流程規範

    流程即做事的先後順序。如果流程不規範,就會推諉扯皮,請示

    報告就會多,會影響組織效率的提高。如績效考核本身就是一個流程,如不規範,考核和被考核者就不知道該從哪裡入手,就無法控制關鍵點。中國有句老話,“成者王,敗者寇”,典型思維是以結果論英雄,沒有流程的規範,就是“八仙過河,各顯神通”,只會有極少數人達到崗位指標要求,績效考核的目的提高組織的整體績效,而不是個人績效。從流程本身出發,也是可以為企業增值的。關於流程方面的知識,推薦閱讀張國祥老師《用流程解放管理者》一書,相信會給您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 崗位職責明確

    崗位職責明確是企業管理的基本要求,但很多企業的崗位職責都

    是從網上抄來的,大部分存在模糊、修飾的語言,導致成了擺設。“因人設崗、多頭領導、越級指揮”成為常態。一個職責不明確的組織,很難想象會做好績效考核,績效考核從高層、中層、人力資源部、員工都會有各自的責任,但筆者很少看到在績效考核制度及崗位職責中予以明確的。

    筆者一貫主張考核能夠儘量用量化的指標,但要實現這個去要求,

    組織首先必須建立“資料供應鏈”,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否則考核就無從談起,這也與華人喜歡“大概、差不多、也許”的慣性思維有關。前天筆者在企業輔導的時候,張老師問總共為企業優化了多少個流程圖,筆者回答說:“大概30個左右”,當即被批評,堅持一天易,關鍵是長期形成習慣最重要。組織要有資料概念,個人也要有資料概念。

    五、 管理者願意客觀評價下屬的績效

    管理者是績效考核的直接責任者,但很多管理者都喜歡“息

    事寧人”,怕得罪下屬,這是典型的“老好人”管理哲學。很多企業的高層也不關注重視績效管理,不關注績效考核的過程,只是簽字審批,走下過場。可以試想一下,管理者都抱著這樣的態度對待,不失敗才奇怪,希各位老闆及管理者謹記。

    六、 組織願意支付一定的考核成本,薪酬對考核者有吸引力。

    從員工的角度來講,績效考核的目的是員工的付出與收入成正比。

    個別企業把績效考核當成了扣罰的工具,這樣是極不可取的。績效考核也是一種激勵,激勵分為正激勵和負激勵,筆者一貫主張多用正激勵,少用慎用負激勵。如果管理從扣罰的角度出發,即使基礎工作做得再好,也會轟然倒地,績效考核如此,管理也是如此,反正趙雲陽老師認為是這樣,對於固執己見的組織,不信就走著瞧。

    績效考核就像一臺機器,只有每個零部件正常運轉時,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組織實施績效考核前,一定要全面審視,進行系統思考,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否則可能就會面臨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理學中代表速度的字母怎麼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