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隔岸觀娛

    《知否》臺詞語病問題帶來的對電視劇本身的破壞力度涉及三個方面。

    第一,臺詞出現語病問題影響整部劇質量。服裝,道具,畫面,劇情,人物等所有環節環環相扣,才能把整部劇撐起來。

    而臺詞,幾乎是人物能立起來的關鍵和核心,臺詞一旦出現問題,整部劇的基調,人物人設,劇集本身想要達到的高度,就通通呈土崩瓦解之勢了。

    第二,臺詞語病讓劇中人物所需要歷經的一切被迫先打破再重建,這個過程無法不讓觀眾齣戲以至於不同角色人設崩塌。

    比如,教盛家三個女兒的孔嬤嬤,既然能在宮中教習,人物本身學識見識智慧就應該理所當然非常厲害。

    可孔嬤嬤一出場就病句連連,瞬間人設就崩塌到立不起來的地步,至於後續再怎麼精彩教導,給人感覺也是太過分裂,太不真實了。一個語句不通的人,當老師不是很可笑。根本不可能有說服力。

    第三,不同程度的臺詞語病問題在不同範圍篩選觀眾也被觀眾篩選。

    偶爾讀錯字也許是可以理解的。語句不通順,用詞不當,可能也不會非常嚴重影響觀感,但如果讀錯字,用錯字,主謂賓定狀補都有問題,還頻繁的話,事態就嚴重了。通俗來說,一定會掉粉的。

    所以,臺詞問題影響劇集本身質量,人物人設,觀眾觀劇體驗等。

  • 2 # 海洋歷史探秘館

    對於《知否》中臺詞出現明顯的語病,筆者認為諸君的評判,各有各的理,但是這部劇“瑕不掩瑜”。

    我們可以從三個不同的立場和角度來看待其中的語病問題。

    首先,從觀劇者的角度看問題。臺詞語病的確“病到驚人”,不容忽視,甚至“比比皆是”,還被觀劇者調侃成“病句真題庫”。

    例如:1、“掌上明珠”本意是“手上的明珠”,不應該在前面加“手上”。這屬於成分綴餘。

    2、“就聽過一些耳聞”。耳聞就是聽到的話,應該改為“就有所耳聞”。

    3、“我臨來的之後”聽起來有些怪異,是想表達“我臨來的時候”嗎?

    4、“這些我不能悉數全收。”“悉數”已經是全部的意思。應該改為“這些我不能悉數收下”,或者“這些我不能悉數照收”。

    第二,從專業角度來看,屬於製作班底和審劇部門的問題。

    (1)孔笙原來是正午Sunny的導演,曾執導電視劇《闖關東》《生死線》《父母愛情》《琅琊榜》《歡樂頌》等,以及剛剛播完的《大江大河》,這些影片都是經典,都是值得“二刷”。

    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導演並不是孔笙,是張開宙和趙祥宇。

    可是從演員、導演、製片人,到後期剪輯,竟然都沒有發現問題!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出究竟,可見製作班底的文化水平讓人可嘆。

    (2)《知否》能夠順利登上湖南衛視和各大影片網站,必定經過一道道審查和多次觀片。可是從廣電總局,到電視臺,再到各大影片網站,同樣沒有人發現問題。

    面對“病句”,導演張開宙迴應說:“責任在我,馬上修改”。確實,最大的責任人,肯定是導演。而導演的不嚴謹,其實砸的就是正午Sunny的“金字招牌”,打的是“正午Sunny”的臉。

    第三,從劇本傳遞了“正能量”的角度來看,瑕不掩瑜。

    重要的是《知否》的劇情發人深思。它向我們傳遞了“教育觀”、“婚姻觀”、“愛情觀”和“處世之道”。

    例如:“教育觀”--盛府的各個娘子為人處世的方式,影響到了子女的形式風格,正所謂“母親的格局影響孩子的未來”。格局體現在對生活的態度,對逆境的豁達。再看明蘭、墨蘭的結局,便知她們的母親對她們的影響有深遠。

    再者“愛情觀”,各“蘭”看法不一,擇偶標準不一,決定了她們婚姻的幸福度。

    還有“婚姻觀”。明蘭嫁給顧廷燁,在當代社會來看,顧廷燁屬於二婚了,但是明蘭沒有選錯人,更沒有看錯人。新婚之夜,在辦“大事”之前,顧廷燁坦誠相待。他先是把婚姻狀況和財力狀況交代得清清楚楚,怎能不令明蘭安心?怎能不令明蘭有安全感?更足以看出顧廷燁的大格局,有擔當,有責任心。試問?若是二婚,能有這樣的“夫君”,豈能不幸福?

  • 3 # 今彩影劇

    1.盛老爺和林小娘的對話中出現的“手上的掌上明珠”,掌上就已經代表是手上了,再加上“手上的”,自然就是內容重複了。

    2.作為主人的大娘子,說的“款待不周”,首先款待本身的意思是“指親切優厚地招待”,說明招待得不錯了,和不周本身就有衝突,其次,“款待”一般是客人感謝主人的用語,作為主人,應該說“招待不周”更合適。

    但,有些看似是用詞不當的,其實編劇稍做改動也是沒多大問題的,比如“恃寵而驕”,小公爺說明蘭“恃寵不驕”,也是說的通的,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認識的相親物件表現的非常上心,各種體貼周到,怎麼判斷他到底是想認真發展還是純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