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長城遺址發現於1987年,共兩處。一處南起巴拉素鎮轉水廟村,北至補浪河鄉向陽村附近,全長25公里,間斷延續,最寬處30米,高均1米左右,有多處夯土層,但夯印不明顯。另一處東起巴拉素喬家峁南,西至紅石橋鄉井界村,全長14公里,殘牆間斷綿延,夯土層厚15—20釐米,尚有殘存墩寬9米,高5米。沿此兩段古長城遺址,發現有大量的白灰陶、夾砂灰陶、黑陶和少量紅陶殘片,其上紋飾多為藍紋、粗細繩波、方格紋和堆積紋等。同時,還發現戰國時常用的陶鬲單足及其殘片、石器殘件和四稜形鐵箭頭等物。經考定,這裡為戰國至秦漢時長城遺址。據《漢書·匈奴傳》上載:“十有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謫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放故塞。”所謂“故塞”,即秦昭襄王時所築、今榆林市境內發現的秦長城。在包頭,除了有較早時期的趙武靈王修築的趙長城之外,還有一段較為完整的秦長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築起了西臨三北(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的萬里長城。它由寧夏延伸入內蒙古之後,從狼山而東,經由包頭市固陽縣北部西斗鋪、銀號、大廟鄉,進入武川縣經大青山東部,延伸至河北。在包頭市境內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築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築成,山地則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築,一般石砌長城遺蹟儲存尚好,現存的一般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寬4米,頂寬2米左右。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長城順著山勢上下,狀若游龍,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遺蹟。在包頭秦長城內外,留有8~9座古城遺址,周圍常可找到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秦城不僅在構築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防禦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長城以石築見稱,雄偉壯觀,漢代沿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
秦長城遺址發現於1987年,共兩處。一處南起巴拉素鎮轉水廟村,北至補浪河鄉向陽村附近,全長25公里,間斷延續,最寬處30米,高均1米左右,有多處夯土層,但夯印不明顯。另一處東起巴拉素喬家峁南,西至紅石橋鄉井界村,全長14公里,殘牆間斷綿延,夯土層厚15—20釐米,尚有殘存墩寬9米,高5米。沿此兩段古長城遺址,發現有大量的白灰陶、夾砂灰陶、黑陶和少量紅陶殘片,其上紋飾多為藍紋、粗細繩波、方格紋和堆積紋等。同時,還發現戰國時常用的陶鬲單足及其殘片、石器殘件和四稜形鐵箭頭等物。經考定,這裡為戰國至秦漢時長城遺址。據《漢書·匈奴傳》上載:“十有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謫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放故塞。”所謂“故塞”,即秦昭襄王時所築、今榆林市境內發現的秦長城。在包頭,除了有較早時期的趙武靈王修築的趙長城之外,還有一段較為完整的秦長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築起了西臨三北(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的萬里長城。它由寧夏延伸入內蒙古之後,從狼山而東,經由包頭市固陽縣北部西斗鋪、銀號、大廟鄉,進入武川縣經大青山東部,延伸至河北。在包頭市境內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築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築成,山地則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築,一般石砌長城遺蹟儲存尚好,現存的一般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寬4米,頂寬2米左右。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長城順著山勢上下,狀若游龍,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遺蹟。在包頭秦長城內外,留有8~9座古城遺址,周圍常可找到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秦城不僅在構築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防禦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長城以石築見稱,雄偉壯觀,漢代沿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