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羽屏
-
2 # 自然知道
地震由地球自身活動規律引起,而地球是無意識的岩石行星,所以地震能給人類預示什麼?其實每一年地震都不少,但地震常帶來巨大災難,人類更重視地震的播報和預警。
近二十年來,大規模的地震已經造成數十萬人死亡,中國汶川大地震(至少8萬)、日本2011宮城縣地震(也八萬左右)、玉樹大地震(近4000人)、太平洋地震海嘯(造成印尼等國二十來萬人死亡或失蹤),可感地震的次數更多,20年內至少也上千次了,無感地震(一般是震源比較深、震級二三級的地震)更是無計其屬,每年地球上都要發生百萬次。地殼浮動於地球內部的液態岩漿之上,岩漿的對流運動對地殼有強烈的衝擊和摩擦,造成地殼的運動,而地殼中也有活斷層,地下的運動一旦觸及活斷層就會造成地震活動。
因為地震的不可預測性,但是其破壞又特別大,因此地震好發的國家和地區都建設了地震預警系統,預測是事件發生前數天數月甚至數年的預測活動,針對地震來說可以綜合分析歷史上地震的發生規律和時間間隔來進行,不過這種預測辦法很難精確,地下活斷層能量的累積在不同的年份是不一樣的;預警則不一樣,主要是地震頻發區域建設的系統,設定大量的地震波採集裝置,利用地震波的不同形式,地震發生時,首先出現的是上下震動的P波,震動幅度較小,要過大約10秒到1分鐘時間,水平運動的S波才會到來,利用這個時間差將預警資訊釋出到地震影響區域終端使用者面前(電視、手機等通訊模式),為避難正確寶貴的時間。
今年的地震並沒有明顯比往年多,要說小規模的地震可能是這樣,可是導致大範圍破壞和損失的大地震這幾年也沒有發生啊,不能只看到地震訊息播報的增多就認為地震增多了。實際上是媒體形式的多樣,以往只能透過電視報紙等形式,而且因為沒有預警系統,這些媒體形式通常是地震發生後數小時或者半天一天後才爆出相應訊息,比如報紙這種媒體形式就比較滯後。現在的手機是4G網路,加上導航衛星的簡訊息播報功能,資訊傳遞的時差已經很短了,也就一兩百毫秒,不到一秒的時間推報訊息就能到達手機上,提醒人們躲避。
地震活動僅僅是地球自然的活動規律而已,並不是地球給了什麼預示,自古至今甚至自沒有人類的時候地震就十分普遍,而這也是造陸運動的原因,喜馬拉雅山脈上發現過魚龍這種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考古證實喜馬拉雅山數億年前還存在於海底,這類無明顯規律的活動怎麼就是給人類的預示?不要想太多,地震就是地震而已,對人類的提示是儘量減少地震帶的人群分佈,儘量將人分佈在地震頻率較多的地區。
回覆列表
地球板塊和地殼運動會形成地震。這是自然現象。
如果5G農耕加上AI技術結合,必定會提高資料速率、提高系統容量和大規模裝置連線,節省能源、降低成本。也會給農耕帶來很多幫助,比如遠端操作多臺農用機械,播種,施肥,播撒農藥,收割等。(我不懂,只是幻想一下,不要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