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命令。
2、其:那人、他的。
3、益:增加、新增。
原文:
諸葛恪字元遜,諸葛亮的兄瑾之長子也。恪父瑾面長似驢。翌日,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座歡笑。權乃以驢賜恪。
白話譯文:
諸葛恪字元遜,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一天,孫權召集大臣們,差人牽一頭驢來,在驢的臉上掛一個長標籤,寫上:諸葛子瑜。諸葛恪跪下來說:“乞求給我一隻筆增加兩個字。”於是任憑給他筆。諸葛恪接下去寫了:“的驢。”在場的人都笑了。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此文出自西晉·陳壽《三國志》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漢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陳壽開始在蜀漢任職,受宦官黃皓排擠不得志。蜀漢降魏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約佔三分之一,《蜀書》約佔將近六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但蜀漢不設有史官,僅有陳壽在蜀為官收集,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人。西晉史學家。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蜀國天文學家),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
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等職。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1、使:命令。
2、其:那人、他的。
3、益:增加、新增。
原文:
諸葛恪字元遜,諸葛亮的兄瑾之長子也。恪父瑾面長似驢。翌日,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座歡笑。權乃以驢賜恪。
白話譯文:
諸葛恪字元遜,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一天,孫權召集大臣們,差人牽一頭驢來,在驢的臉上掛一個長標籤,寫上:諸葛子瑜。諸葛恪跪下來說:“乞求給我一隻筆增加兩個字。”於是任憑給他筆。諸葛恪接下去寫了:“的驢。”在場的人都笑了。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此文出自西晉·陳壽《三國志》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漢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陳壽開始在蜀漢任職,受宦官黃皓排擠不得志。蜀漢降魏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約佔三分之一,《蜀書》約佔將近六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但蜀漢不設有史官,僅有陳壽在蜀為官收集,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人。西晉史學家。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蜀國天文學家),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
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等職。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