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領略非洲風情

    黨爭,顧名思義至少分成兩個派別以上。打個比方,一個家庭分成兩派在激烈的爭吵一家之主能不反感嗎?黨爭至使一個國家由盛轉衰、被外族亡國的王朝都有。史料研究表明:北宋亡國其主要一點是王安石變法演變了黨爭的遺禍。明朝也因為東林黨和閹黨之爭最終亡國。試問皇帝能不反感嗎?

  • 2 # 南朝居士

    錯,皇帝喜歡黨爭,但反感結黨。

    如果臣子分兩派或者多派,皇帝是很喜歡的,因為下面不鬥鬥上面嘛!皇帝就喜歡下面鬥,他在上面居中調節,這樣皇權穩定,

    如果下面不鬥,非常團結,那皇帝就怕了,臣子團結了,皇帝就沒有權力了,他們會抱團抗衡皇權。

    比如明朝文官抱團對抗皇權,如果下面分派系,他們還能架空皇帝嗎?

  • 3 # 讀史之樂

    就像家裡的兩個孩子,整天瞎搞胡鬧,把家裡弄的雞飛狗跳,亂七八糟的,做家長的誰還會有好心情?能不煩?不煩才怪!

    黨爭最大的壞處是使國家大事無法得到妥善合理的解決,大臣們不顧國家人民死活,為了一己私利互相攻訐,國家機器無法正常運轉,是王朝滅亡的潛在因素。

  • 4 # 江東汪郎

    拉幫結派的行為,不僅是皇帝反感,即使是現代社會同樣令人反感。

    一旦大臣們陷入黨爭,所思考的就不再理智,他們會為了反對而反對,根本無視對方的思路是否於國有利、於民有益,會讓國家機器造成癱瘓。

    最明顯的就是明末黨爭,最直接事件就是遼東抗金,最嚴重的就是熊廷弼被殺,孫承宗被趕出遼東!

    明末遼東局勢風雲詭異,但熊廷弼的三方佈置戰略、孫承宗的關寧錦防線,都是可收復遼東的戰略佈局。

    尤其是孫承宗的關寧錦防線,壓著後金打,一度有收復遼東的可能。熊廷弼雖為楚黨,但又和東林黨關係密切,成為閹黨的眼中釘,最後離開遼東被捕下獄,最後慘遭身死。

    而孫承宗是東林黨人,又是天啟帝的老師,深受天啟帝的信任,無論魏忠賢如何挑撥,都無法撼動他在天啟帝心中的位置。這一點讓魏忠賢頗為嫉恨。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閹黨勢大,東林黨六君子相繼被害。孫承宗拒絕了魏忠賢拉攏後,閹黨以山海總兵馬世龍的“柳河失敗”為突破口,攻擊孫承宗,迫使他辭官歸鄉。

    一把硬骨頭的孫承宗,終究還是陷入了黨爭漩渦,沒有完成收復遼東的壯舉。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高第升任薊遼總督,第一件事情就是推翻了孫承宗的戰略,放棄了兩百里防線,退回了山海關。

    孫承宗的辭官,高第的退縮,讓金酋長努爾哈赤大肆進攻遼東,卻在寧遠城下被拒絕執行退回山海關的袁崇煥給擊敗,史稱“寧遠大捷”。

    這挽救不了明朝在遼東的敗局。

    孫承宗的離開雖然成就了袁崇煥,但後金首領換成了皇太極,這是一個比努爾哈赤更厲害更難纏的對手。

    此後,明朝政壇依舊黨爭不斷,而被皇太極改名為清的新王朝卻不斷積蓄了力量,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讚美駱駝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