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
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一個由對立到統一的漫長過程。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觀,人在進化成人之前屬於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認為這時的“人”就是自然。伴隨著人類的誕生,思維的逐漸進展,人開始從自然中分化出來,這時的人與自然是還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人在不斷地從屬於自然並在不斷地脫離自然的漫長過程中對自然諸種變化現象產生了朦朧的認識。在人類的幼年時期,自然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高高在上的力量與人類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係像其他動物同它的關係一樣服從它的權力。這時自然對人類是神秘的,人對自然是敬畏的。神秘的自然使人產生的近乎本能的恐懼與敬畏心理是不可能產生任何山水文學的作品的,山水遊記亦無例外。此時的自然作為一種超現實的力量高高凌駕於人類之上,人類對自然的恐懼敬畏而對之頂禮膜拜。正如《四庫全書總目》“徐霞客遊記”條所云:“自古名山大川,秩祀所先,但以表望封圻,未品題名勝。”《禮記正義》卷十二亦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候。諸候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這種對山水的宗教式態度就是人類對自然上述心理的體現與延留,當然也是談不上發現、認識、再現山水之美的。
人類對自然的敬與畏兼而有之心理的產生還來自於人為自身的生命延續而對自然的依賴。在農業文明出現以前,自然是供給人類生命的本源,源於這種純粹的物質關係而產生的功利性也絕對不會出現真正的山水文學作品。人類對自然的審美能力伴隨著對自然的征服而逐步產生。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對自然山水的認識也逐步加深。儘管由於時代的限制與統治者出於統治需要的宣傳,人們還不能完全剝去自然神密的外衣,名山大澤在中國封建社會還長期受到人們的祭祀;但是,宗教性的儀式已經無法遏制人們對自然山水審美意識的不斷積累和豐富,自然最終作為真正獨立於人類之外併為人類“有距離的審視”。
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人與自然是和諧共存的,人與自然的本質同源,這是萬物一體的自然觀。
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
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一個由對立到統一的漫長過程。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觀,人在進化成人之前屬於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認為這時的“人”就是自然。伴隨著人類的誕生,思維的逐漸進展,人開始從自然中分化出來,這時的人與自然是還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人在不斷地從屬於自然並在不斷地脫離自然的漫長過程中對自然諸種變化現象產生了朦朧的認識。在人類的幼年時期,自然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高高在上的力量與人類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係像其他動物同它的關係一樣服從它的權力。這時自然對人類是神秘的,人對自然是敬畏的。神秘的自然使人產生的近乎本能的恐懼與敬畏心理是不可能產生任何山水文學的作品的,山水遊記亦無例外。此時的自然作為一種超現實的力量高高凌駕於人類之上,人類對自然的恐懼敬畏而對之頂禮膜拜。正如《四庫全書總目》“徐霞客遊記”條所云:“自古名山大川,秩祀所先,但以表望封圻,未品題名勝。”《禮記正義》卷十二亦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候。諸候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這種對山水的宗教式態度就是人類對自然上述心理的體現與延留,當然也是談不上發現、認識、再現山水之美的。
人類對自然的敬與畏兼而有之心理的產生還來自於人為自身的生命延續而對自然的依賴。在農業文明出現以前,自然是供給人類生命的本源,源於這種純粹的物質關係而產生的功利性也絕對不會出現真正的山水文學作品。人類對自然的審美能力伴隨著對自然的征服而逐步產生。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對自然山水的認識也逐步加深。儘管由於時代的限制與統治者出於統治需要的宣傳,人們還不能完全剝去自然神密的外衣,名山大澤在中國封建社會還長期受到人們的祭祀;但是,宗教性的儀式已經無法遏制人們對自然山水審美意識的不斷積累和豐富,自然最終作為真正獨立於人類之外併為人類“有距離的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