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獸山

    多頻次的營銷觸達,使用者才會有所掛念

    其實道理很簡單,產品、品牌和使用者,或者人與人之間要建立信任關係,一次兩次接觸是不行的,後續能成交合作的機率也並不大,成功的也是資源和人脈等外力推動的結果。營銷中有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文案和創意,在沒有後續動作後過段時間就會被淡忘。

    再有創意的廣宣,如果不能佔領使用者心智,或者不能在心智中種草,這些營銷動作都是白做的。因此需要增加與使用者互動的頻次,與使用者接觸的機會越多,產品在使用者心中就有可能留出位置。不過到底需不需要7次,或者7次夠不夠,就需要看具體情況了。

    比如社交產品小紅書,感覺最近的廣告很多,但小紅書又不是簡單的硬推,而是透過學習英文、辦公軟體和PPT使用技巧等方式,緊緊抓住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一點點拉近與使用者距離。

    只要開啟手機瀏覽新聞或影片就會看到,1次看到無效,第2次第3次可能會有些效果,之後幾次往往會達到最好的效果,種草方式讓其獲得或者留住使用者的機率增加。

    加快觸達使用者頻率,提高營銷頻次效果

    營銷的7次法則是頻次,但也需要結合頻率落地,否則營銷很有可能失效,這也是保證營銷效果需要的,可以理解為趁熱打鐵。比如創業初期的最小可用品測試,使用者使用反饋和產品迭代改良必須緊密連線,否則使用者就會失去興趣。

    這方面小米初創時論壇互動效果就很好,不僅高頻次交流探討產品,觸達使用者的速度也很快,既保證了未來產品的成功率,品牌營銷的效果也十分理想。當然,由於是大產品模式,並不是單個產品或品牌的營銷,因此鏈條比較長,其互動頻次早就超過了7次。

    這裡想說明的是,在7次法則的運用中,要考慮頻次之間的時效性,間隔時間太長達到7次也無效了,間隔時間太短,如果沒有多維度的營銷設計,也有可能引起使用者反感和牴觸,從而背離營銷的目標。因為營銷的目的是獲取使用者,而不是推開使用者。另外要將所有的營銷資源一股腦塞給顧客也是無效的,這等同於第1次觸達使用者,這不是速度而是負面廣告。

    7次法則組合跨界營銷,應用效果才會更好

    7次法則就是要與使用者見面7次?做7次同樣的推廣嗎?恐怕也不合適,因為這種方式雖然有效果,但並不是營銷價值最大化,也過於枯燥易造成使用者心智疲勞。新零售時代的營銷維度更廣,觸達渠道更多,傳播也更快,可以透過多維度的媒體設計實現7次觸達。

    比如做精品速溶咖啡這個細分市場,在注重咖啡功能需求和販賣社交情感之間,透過創新找到空白市場獲得使用者,滿足使用者即時消費場景的需求。這樣的7次法則要怎樣用最有效?這對資源有限、需要精準營銷的初創品牌無疑很重要。透過多維度設計和跨界營銷或許有用。

    另外,從多角度整合同一使用者特徵,透過多次傳播也能獲得使用者,比如炸雞和可樂、瑜伽和減肥茶都是獨立的產品或品牌,但它們卻面對的是同一使用者。跨界營銷也是多維度的營銷設計,組合在7次法則中往往更為有效。

    後話

    營銷的7次法則說明獲得使用者在於重複傳播,連續影響使用者3次才會有效果,達到7次這個臨界點效果最佳。

    不過這些作為理解去運用就可以,重點是把握好頻次和頻率的節奏加深使用者影響,並透過多維度設計組合7次法則,提高使用者的轉化率。

    歸根到底,仍然沒有脫離流量、轉化、復購和裂變的全鏈條。對資源資金有限的創業者來說,7次法則可能也在詮釋產品為何無法獲得使用者的原因,可見越是底層的商業邏輯越應該獲得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甫簡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