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獸山

    低溫奶的毛利要高出常溫奶不少,去年蒙牛等品牌擴充產能和成立合資公司,這些要素都促進低溫奶市場的快速發展,形成風口並不奇怪。

    至於能否消除華人“牛奶又貴又難喝”的誤解,有三個原因起關鍵作用,分別是消費需求的變化、市場增長的推手能力、以及進口牛奶的競爭力錯位,不過消除這個誤解更需要行業整體的努力。

    一、消費需求的變化和增長

    目前消費者還是習慣於飲用常溫奶,伊利的安慕希和金典,蒙牛的特侖蘇和純甄都是百億級以上的銷量。加上其他系列,常溫奶市場份額佔了84.5%,這說明消費習慣和需求比較穩固,想要馬上轉向低溫奶並不容易。

    不過低溫奶新鮮和口感好這是公認的,其中巴氏殺菌奶最大程度保留了營養和活性物質,而低溫酸奶的益生菌群優勢也很明顯。低溫奶的問題主要是儲存不夠方便、保質期短只能少量購買,並且乳品的禮品功能又無法實現。不過雖然有這些問題,但低溫奶的市場增長卻很明顯。

    巴氏殺菌奶2019年銷售增長了7.2%,低溫酸奶增長了18%,整體平均毛利率達到了42%,遠超常溫奶的25%。雖然消費習慣還沒有完全改變,但消費需求已發生了變化,更加註重健康營養成為趨勢。趨勢是一切增長的基礎,相對來說市場教育成本不會太高,這是未來消除華人誤解的基礎和機會。

    二、大品牌戰略佈局和市場推動

    低溫奶的大趨勢是前提,但產品在進入市場後需要有效營銷策略推動,而策略來自品牌方的戰略佈局。在乳業巨頭洞察低溫奶這個新增長點後,就會在產能和品牌打造上做出動作,比如蒙牛與可口可樂合資的“可牛了”高階低溫奶,除了這兩家巨頭,背後還有中糧集團的身影。

    行業內頭部品牌加上跨界而來的大品牌,做的是從奶源到售後的全產業鏈佈局,這也是戰略級的。在產品入市前後將會構建精準的營銷渠道模式,儘快讓目標使用者認知和購買,這些投入量級不會小。在低溫奶需求增長和變化很快的時代,將會更快被市場接受。

    在如今,一個好產品、好的商業模式和機會,如果在巨頭資本的推動下,即使最終不能成功也只是獨立專案的失敗,而不是大趨勢的失敗。比如現在又火起來的社群團購和生鮮電商,本都遇到瓶頸大部分資本都已退出,但疫情卻激發了商業生態的改變。低溫奶在大品牌戰略佈局後,資本推動的市場將讓華人重新認識這個行業。

    三、進口牛奶的競爭力錯位

    消費者之所以對中國產牛奶有質疑,早期的三聚氰胺事件是根源,之後導致在進口牛奶越來越多的階段消費者被極大分流。進口牛奶銷售排前三的品牌同規格售價雖然貴1元,但單位蛋白質含量要比伊利、蒙牛等大牌高一些,另外對進口牛奶的口感認可和品質信任也是原因。

    但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常溫奶,因為低溫奶保質期很短,能運作低溫奶的還需要冷鏈物流等能力,而冷鏈能力有圓心半徑的輻射力天花板(300-500公里),對銷售增長制約較大。這也導致了進口牛奶很少有低溫奶,無疑這對國內低溫奶市場來說,就少了一個有力競爭對手。

    另外,光明仍是全國性低溫奶最大品牌,還有新希望和三元等地區性品牌,反倒是第一第二的伊利和蒙牛在後面。在沒有進口牛奶競爭的情況下,頭部品牌一定會全力以赴發力低溫奶市場。

    而更為重要的是,消費者在沒有進口低溫奶作為參照物時,國內低溫奶就成為了首選,當然這不代表這些品牌品質會差,現在市場已經入高品質競爭階段。

    四、其他與總結

    低溫奶成為行業新風口的局面,形成基礎是消費需求的轉變,因此頭部品牌和資本才會關注並投入,由此產生對消費市場增長的推力。

    在沒有進口低溫奶威脅下,國內低溫奶需求也不容易被分流,而幾個以前一直重視常溫奶的頭部品牌不僅在尋求新增長點,更要適應新需求的變化。

    加之低溫奶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口感和營養價值,不得不說低溫奶未來可期。在這個過程中,華人對“牛奶又貴又難喝”的認知也會有所改變,這和常溫奶的多維度比較參照是不同的。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的競爭已經從規模增長向品質提升改變,這個過程也是消除誤解的階段。但這個誤解是整個乳品市場的任務,而不是哪一個品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7年收看率最高的十部電視劇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