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的起源
耽美一詞最早是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為反對自然主義文學而呈現的另一種文學寫作風格:耽美派。耽美派的最初本意是“反發暴露人性的醜惡面為主的自然主義,並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學的意義”。耽美一詞即是由此而來的。耽美在日文中的發音為TANBI,本義為“唯美、浪漫之意”,如耽美主義就是浪漫主義。耽美,沉溺於美,詳細解釋則是「包含一切美麗事物,能讓人觸動的,最無暇的美」。這個解釋可以使圈外人很快把握住耽美的要義。後來這個詞不知怎麼被日本的漫畫界用於BL(boy"slove)漫畫上、結果引伸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與男性之間不涉及繁殖的戀愛感情,最後更發展為男同性戀漫畫的代稱之一。作為一種派系而言,早在上世紀30、40年代就在日本文學界盛行,算是浪漫主義的一個分支,包括日本文學巨匠三島由紀夫在內的大批小說家都曾受過此影響。但是,60年代以後,這個詞逐漸從原意中脫離,變成了漫畫中一類派生產物的統稱,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BL」,描寫男男愛戀的動漫(小說)作品。
時至今日,耽美、YAOI、BL等稱呼逐漸風行,這些對於大部分喜好此道的人而言可能沒什麼太大區別,但其實每個詞都代表一個完整的時代,支援著此類作品的繁衍,又嚴格的把其與現實生活中的同志文學予以區分。沒錯,BL從本質上來說,還是純粹出自女性之手,只為女性服務的一種少女漫畫分支。而這樣一個完備且龐大的分支究竟是如何發展然後壯大的呢?縱觀整個BL漫畫發展史,所得到也許只能是一段稱不上浪漫的女性意識發展史吧……
耽美——殘酷的美,無法到達的終點
20世紀中葉,準確地說,就是1963年前後,已經在日本發展了10幾年的新漫畫中終於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少女漫畫分支。
不同於以前由男性作家繪畫的類少女作品和極少量女性創作的作品,一直附著在男性向漫畫基礎上的為女性服務的漫畫開始邁出真正意義上的步伐,小學館、講談社、集英社都陸續推出了自己的少女漫畫專刊或者別冊。然後在昭和41年(1966年)後的幾年中,日後被稱作「昭和二十四年組」的少女漫畫家們陸續出現了。
所謂昭和24年組,就是出生在昭和24年(1949年)前後的知名少女漫畫家們的統稱。在經過近20年新漫畫的薰陶和歷練後,這批熱愛漫畫並且有極高天賦的女性終於來到了世人面前。在這其中即包括池田理代子、美內鈴惠、五十嵐優美子等正統少女漫畫家,也出現了萩尾望都、竹宮惠子、山岸涼子等第一批跨足「BL」領域的先輩。當然,在那個時代,此類作品被稱為耽美,或者——「少年愛」。
那個年代,日本還沒有任何一本專門的BL刊物,所有此類作品都在普通少女漫畫雜誌上連載,故事的題材全部是「非本土非當代」的設定,而主角則都是15-18歲的少年,並且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是悲劇。可能是因為出生年代的原因,在大戰結束後,戰敗的日本一直致力於經濟復甦,但是戰爭的陰雲還是在頭頂揮之不去。那時的女性也依舊處於延續了百餘年的低下地位,不論是經濟還是能力都附屬在男性身上。於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窒息感」籠罩在所有女性身上。如果是普通少女漫畫,這種感情會變成奮起的動力,讓作品變得充滿男性感的強硬。而在耽美領域內,這些則原原本本的展現了它本來的面目,殘酷、充滿矛盾、以及對現實的絕望。
用異常美貌的少年取代了本應該出現的「女性」,使故事的矛盾大大激化,感情衝突變得無以復加。而對角色本身,也往往加之殘酷非理性的對待。但是少年那未出現明顯第二性徵的軀體出乎想象的增加了美感,還有因為各種因素強化和增幅,能夠跨越性別的「愛」。種種疊加,就產生了無法抗拒的悲劇美。
純粹、鋒利、殘酷、浪漫……這是整個「少年愛」時代的特徵,也許剛開始還有所收斂,能比較隱昧的表達,但是在發展了近10後,1976年左右,竹宮先生的《風與木之詩》(《風と木の詩》),山岸先生的《日出處天子》(《日出処の天子》)等能夠跨越時代的精彩作品開始連載,然後是1978年創刊的第一本耽美漫畫刊物《JUNE》的出現……這些把少年愛這一分支推向了第一個巔峰。而且,那時的少女漫畫家不像現在這般草率,往往都是用耗盡生命般的熱情和努力去創作,因此幾乎每部作品都能達到幾乎完美的程度,放在今天閱讀也毫不遜色的精彩。
就這樣,乘著時代的風,一個宛如夢幻的黃金時代到來,沒有不能看的,沒有不好看的,有的只是能不能承受激烈程度的區別,把「耽美」這種風格真正發展到了極限。然而,黃金時代卻又如此短促,在1984年兩部作品連載結束後嘎然而止,隨著另一個風潮的驅動提早進入了下個時代
耽美的起源
耽美一詞最早是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為反對自然主義文學而呈現的另一種文學寫作風格:耽美派。耽美派的最初本意是“反發暴露人性的醜惡面為主的自然主義,並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學的意義”。耽美一詞即是由此而來的。耽美在日文中的發音為TANBI,本義為“唯美、浪漫之意”,如耽美主義就是浪漫主義。耽美,沉溺於美,詳細解釋則是「包含一切美麗事物,能讓人觸動的,最無暇的美」。這個解釋可以使圈外人很快把握住耽美的要義。後來這個詞不知怎麼被日本的漫畫界用於BL(boy"slove)漫畫上、結果引伸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與男性之間不涉及繁殖的戀愛感情,最後更發展為男同性戀漫畫的代稱之一。作為一種派系而言,早在上世紀30、40年代就在日本文學界盛行,算是浪漫主義的一個分支,包括日本文學巨匠三島由紀夫在內的大批小說家都曾受過此影響。但是,60年代以後,這個詞逐漸從原意中脫離,變成了漫畫中一類派生產物的統稱,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BL」,描寫男男愛戀的動漫(小說)作品。
時至今日,耽美、YAOI、BL等稱呼逐漸風行,這些對於大部分喜好此道的人而言可能沒什麼太大區別,但其實每個詞都代表一個完整的時代,支援著此類作品的繁衍,又嚴格的把其與現實生活中的同志文學予以區分。沒錯,BL從本質上來說,還是純粹出自女性之手,只為女性服務的一種少女漫畫分支。而這樣一個完備且龐大的分支究竟是如何發展然後壯大的呢?縱觀整個BL漫畫發展史,所得到也許只能是一段稱不上浪漫的女性意識發展史吧……
耽美——殘酷的美,無法到達的終點
20世紀中葉,準確地說,就是1963年前後,已經在日本發展了10幾年的新漫畫中終於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少女漫畫分支。
不同於以前由男性作家繪畫的類少女作品和極少量女性創作的作品,一直附著在男性向漫畫基礎上的為女性服務的漫畫開始邁出真正意義上的步伐,小學館、講談社、集英社都陸續推出了自己的少女漫畫專刊或者別冊。然後在昭和41年(1966年)後的幾年中,日後被稱作「昭和二十四年組」的少女漫畫家們陸續出現了。
所謂昭和24年組,就是出生在昭和24年(1949年)前後的知名少女漫畫家們的統稱。在經過近20年新漫畫的薰陶和歷練後,這批熱愛漫畫並且有極高天賦的女性終於來到了世人面前。在這其中即包括池田理代子、美內鈴惠、五十嵐優美子等正統少女漫畫家,也出現了萩尾望都、竹宮惠子、山岸涼子等第一批跨足「BL」領域的先輩。當然,在那個時代,此類作品被稱為耽美,或者——「少年愛」。
那個年代,日本還沒有任何一本專門的BL刊物,所有此類作品都在普通少女漫畫雜誌上連載,故事的題材全部是「非本土非當代」的設定,而主角則都是15-18歲的少年,並且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是悲劇。可能是因為出生年代的原因,在大戰結束後,戰敗的日本一直致力於經濟復甦,但是戰爭的陰雲還是在頭頂揮之不去。那時的女性也依舊處於延續了百餘年的低下地位,不論是經濟還是能力都附屬在男性身上。於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窒息感」籠罩在所有女性身上。如果是普通少女漫畫,這種感情會變成奮起的動力,讓作品變得充滿男性感的強硬。而在耽美領域內,這些則原原本本的展現了它本來的面目,殘酷、充滿矛盾、以及對現實的絕望。
用異常美貌的少年取代了本應該出現的「女性」,使故事的矛盾大大激化,感情衝突變得無以復加。而對角色本身,也往往加之殘酷非理性的對待。但是少年那未出現明顯第二性徵的軀體出乎想象的增加了美感,還有因為各種因素強化和增幅,能夠跨越性別的「愛」。種種疊加,就產生了無法抗拒的悲劇美。
純粹、鋒利、殘酷、浪漫……這是整個「少年愛」時代的特徵,也許剛開始還有所收斂,能比較隱昧的表達,但是在發展了近10後,1976年左右,竹宮先生的《風與木之詩》(《風と木の詩》),山岸先生的《日出處天子》(《日出処の天子》)等能夠跨越時代的精彩作品開始連載,然後是1978年創刊的第一本耽美漫畫刊物《JUNE》的出現……這些把少年愛這一分支推向了第一個巔峰。而且,那時的少女漫畫家不像現在這般草率,往往都是用耗盡生命般的熱情和努力去創作,因此幾乎每部作品都能達到幾乎完美的程度,放在今天閱讀也毫不遜色的精彩。
就這樣,乘著時代的風,一個宛如夢幻的黃金時代到來,沒有不能看的,沒有不好看的,有的只是能不能承受激烈程度的區別,把「耽美」這種風格真正發展到了極限。然而,黃金時代卻又如此短促,在1984年兩部作品連載結束後嘎然而止,隨著另一個風潮的驅動提早進入了下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