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聞雜談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搞明白丹麥本土,格陵蘭島和丹麥王國的關係

    廣義上的丹麥,其實也叫丹麥王國,主要由丹麥本土(也就是狹義上的丹麥)、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島三者組成。其中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島都屬於丹麥王國境內的自治國,內政獨立,但是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然由丹麥代為處理。格陵蘭島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是丹麥君主。

    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問得有問題,丹麥王國的領地其實是包括格陵蘭島的,不過我們一般說的丹麥其實指的是丹麥本土,沒有算上格陵蘭島也算正常。

    格林蘭島整個島嶼都處於北極圈內,全島被冰雪覆蓋,島上的人以因紐特人為主,也是格林蘭島的原住民。

  • 2 # ruixuezhaofeng

    要回答該問題,先要弄清格陵蘭的“來龍去脈”和基本島情——

    它被稱作“綠地”,卻是一座冰雪大陸,年均溫0℃以下,最低達-60℃以下,2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80%以上被厚達3000米的冰層覆蓋,擁有全球10%的淡水資源。它隸屬丹麥,卻身在北美洲東北的北極圈內,2008年公決中支援自治佔75%以上,次年從丹麥手中接過天然氣、司法和警察權,後者擁有其防務和外交的最終決定權,而且每年提供財政資助4億數千萬歐元。

    因紐特人是格陵蘭的原始居民,公元985年,來自北歐的海盜“發現”該地並稱之為“綠島”。1380年起,丹麥(當時控制挪威)一直統治該地,1979年格陵蘭獲得自治權,1985年退出歐共體。島上現有居民5.6萬(2016),集中居住在西南部相對溫和地帶。

    如今,格陵蘭島因紐特人佔85%以上,丹麥裔為主的北歐人佔13%,大多數居民屬基督路德派,格陵蘭語(一種因紐特語)和丹麥語為官方語言。該地教育水平低,會外語者不多,缺少勞動力和專業人士,高企的福利讓年輕人遠離捕魚等傳統生活方式。2016年實現GDP22億美元,預期壽命71.8歲。

    格陵蘭人千百年來靠海吃海,漁業是其生計所在,佔出口的近9成,再有旅遊和礦產,賺錢的營生不多。其有色金屬和能源蘊藏豐富,但開採和運輸成本不菲,2013年透過法律,允許外資開發礦山,中資成為首箇中標鐵礦者。

    再看丹麥。自家面積4.3萬平方公里,人口573萬(2016),“並表”格陵蘭有意義嗎?

    回答是否定的。

    釐清丹麥歷史,就會明白它既已對周邊“無慾無求”,何苦“為難”遠在7000裡外的格陵蘭?

    “丹麥”是古代北歐語“沙灘”和“土地”的複合詞,丹麥歷史是在一個袖珍舞臺上逐漸展開的。公元前500年,“丹麥”部落在日德蘭半島定居下來。公元10世紀後期,王國建立並基督教化,成為歐洲最古老的君主國家。它還擁有維京海盜的“榮耀”,到11世紀上半葉,丹麥王國控制整個英格蘭和諾曼底等地區。。

    1397年,首位女王(史上至今只有兩位女王,瑪格麗特一世和1972年登基至今的二世)建立起以丹麥為中心、包括瑞典、挪威和冰島的卡爾馬聯盟(1380年,丹麥與挪威結成更緊密的聯合王國,1536年後挪威事實上成為丹麥的一個省)。1523年瑞典獨立,1658年丹麥受挫於瑞典,失去王國1/3的土地後形成兩國現今的厄勒海峽邊界。1814年挪威被割讓給瑞典,結束了丹麥對其4個多世紀的統治。1849年丹麥透過君主立憲制的憲法,1866年,因敗於普魯士,丹將南部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兩公國割讓給後者。丹麥一戰中保持中立,戰後它審慎明達,善於克己,只索要了北石勒蘇益格,而未趁南鄰失勢受辱的倒黴時刻拿回“南石”。

    史學家對丹麥基於地理位置所發揮的歷史作用給予精闢概括:“從波羅的海看門人到侏儒國”。既是波羅的海大國,又是歐洲大陸一部分,前者決定了它幾個世紀擁有對波羅的海事實上的宗主權——對透過厄勒海峽船隻收費,並全神貫注于波羅的海的力量平衡,與瑞典等大國爭鬥。歐洲身份最初為“拉丁歐洲的敵人”,經過千年基督文化的洗禮,終成西歐文明的組成部分。19世紀下半葉德國統一後,丹麥不得不比以前更大程度地聽話,按照德國抑或歐洲的條件行事,從那時起,丹麥的處境酷似南有強鄰的蘇格蘭。

    學者得出這樣的結論:1500—2000年丹麥外交史是一個可悲可嘆的故事,因為它長期以來一步一步從波羅的海撤退,國土逐漸縮小。這又是一個成為Continental邊沿國家的成功故事,四周邊緣許多皆已喪失,而丹麥民族和心臟地帶完好無損,一長串的失敗沒有對這個堅忍不拔、敗而不餒的民族造成影響。而在國內,人們沒有因為觀點不同而流血,丹麥首先是個改良的國家,從來沒有經歷過革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花的名字代表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