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ussn3166

      作品分析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首單樂章標題協奏曲,曲式結構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個部分。  在呈示部中,由引子開始,描寫了春天的景色,接著由主部,以單三段體的ABA形式,描繪了梁祝兩人“愛情主題、草橋結拜、主題再現”的情景,然後在連線部出現了自由華彩段。副部是由迴旋曲體以ABACA形式構成,描寫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情趣。結束部寫出了兩人“十八相送、長亭惜別”情景;展開部寫出了“抗婚”、“樓臺會”、“哭靈一控訴一投墳”三個場景。最後的再現部(省略副部)出現了美妙、神秘而有如夢幻般的“化蝶”世界。  呈示部:樂曲開始,在輕柔的絃樂震音背景下,長笛以其純淨甜美的音色吹出明亮跳躍的華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春天美景。接著,由雙簧管奏出優美抒情的旋律。  之後,在清淡的豎琴伴奏和木管樂器呼應下,獨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區奏出純樸、優美、極富詩意的愛情主題。  大提琴瀟灑渾厚的音調隨後加入,與獨奏小提琴進行著交流對答,描寫梁祝二人在草橋亭畔相互結拜、心心相印的情景。樂隊全奏,重複愛情主題,獨奏小提琴起而應  和,主題思想得到進一步深化。  獨奏小提琴奏出一段自由的華彩樂段後,音樂進入副部。  副部由一個從越劇變化而來的歡快活潑的副部主題和兩個插部組成迴旋曲式,其音樂風格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對比。由獨奏小提琴與樂隊交替演奏,描寫梁祝三載同窗,共嬉同玩的幸福情景。  第一插部,是副部主題的變化發展,分別由木管與絃樂以及小提琴與絃樂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獨奏小提琴模仿古箏音調,音樂更加歡快跳躍。  最後,樂隊將副部主題再次重複一遍,音樂進入結束部。  結束部由愛情主題發展而成。  徐緩而抒情的慢板,小提琴斷斷續續的音調,將祝英臺幹言萬語、有口難開、欲言又止的心理狀態描繪得惟妙性肖。接著,在絃樂顫音背景上,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生動地表現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柔情和動人場面。  展開部:這是整部作品戲劇性發展的中心。音樂轉入陰鬱的氣氛,由大提琴和巴松管奏一個陰沉的下行樂句,出現大鑼、定音鼓聲和樂隊演奏的不協和音響,製造出陰森恐怖的氣氛,預示著悲劇的降臨。突然,由大管、圓號、長號、大號和低音絃樂奏出代表封建勢力殘酷兇暴的主題。  獨奏小提琴用戲曲散板的節奏描繪祝英臺的惶恐不安和痛苦心情。經過樂隊強烈的間奏,小提琴以強烈的切分和絃奏出由副部變化而來的“反抗”生題。刻畫出祝英臺誓死不屈的反抗性格和精神。  這一主題與封建勢力主題反覆交替出現,情緒越來激動,形成了強制與反抗的鬥爭高潮,封建主題佔據了優勢。  音樂進入慢板,由單簧管領奏,引出了獨奏小提琴的纏綿悱惻的“樓臺會”主題。  然後,大提琴和小提琴相對答,音樂時分時合,哀傷婉轉,形象地表現出二人互傾衷腸的感人情景,音樂如泣如訴,深沉遙遠,具有催人淚下的藝術感染力。  突然,音樂急轉直下,變化運用京劇倒板和越劇囂板的緊拉|!曼Ⅱ昌手法,配以板鼓聲聲催逼的尖銳音響,小提琴奏出悲憤欲絕、肝腸寸斷的“哭腔”音調,描繪出祝英臺在梁山伯墳前時而呼天搶地,時而泣不成聲的“哭墳”情景,給整個音樂造成強烈的悲劇氣氛。  緊接著鑼鼓鈸板一聲齊響,象徵著絕望的祝英臺縱身投墳,以年輕的生命向封建禮教作出最後的鬥爭。  管絃鑼鼓合奏,達到全曲高潮。  再現部只再現了呈示部的主部主題一愛隋主題。長笛以美妙的華彩旋律,在豎琴的伴奏下,把人們帶入神仙般的境界中。在加弱音器的絃樂背景上,獨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加弱音器奏出愛隋主題。由於弱音器的使用和鋼片琴富有特色的伴奏音型,使得這時的愛情主題較之在呈示部中出現時,具有一種輕盈飄渺、朦朧神秘、崇高的色彩,既象徵一種美妙的夢幻世界,又表達出一種無限眷念、追憶、敬仰和崇敬的感情。愛情主題的重複演奏,使這種感情不斷得到昇華。  最後,音樂在慢板中靜靜地結柬。  整部協奏曲由於作者艱苦地進行嚴肅的藝術思維和創造,呈現出純樸、清逸、幽思並帶著濃郁民族風格的泥土芳香和仙樂般的境界,而又運用西洋音樂的體裁和技法,成功地塑造出當代小提琴中國民族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創作的成功,正說明了這樣一個原理:作為美學範疇的音樂語言,是音樂藉以塑造藝術形象的手段,它和它所體現的思想內容緊密地聯絡著;它是各民族的音樂意識發展的結果,反轉來又透過形象直接體現著各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音樂語言具有民族的特徵。這種特徵表現在調式、音調的組織、節奏旋律的發展方法等等方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束縛壓抑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