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拿圖那圖是我

    “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是《易·繫辭傳》中孔子的話。意思是說,與高於自己的人交往,不要低聲下氣;與低於自己的人交往,不要高傲怠慢。在這裡,孔子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待人處世原則。

    “上交不諂,下交不瀆”,說起來簡單,卻知易行難。文人軼事中有個蘇軾題字諷老道的故事。一次蘇軾遊莫干山,路遇一廟宇,想進去歇一會兒。老道見蘇軾穿著平常,形容一般,就冷淡地指了指椅子說:“坐。”然後吩咐道童:“茶。”當與蘇軾交談後,老道發現蘇軾談吐不凡,恐非一般書生,便把他引至大殿,客氣地說:“請坐!”要道童向客人“敬茶!”及至發現眼前來客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時,竟打躬作揖,把他讓進客廳,畢恭畢敬地連連說“請上坐”,還特意吩咐道童“敬香茶”。隨著蘇軾“身分”的逐步“暴露”,老道對他的態度也逐步升級,到後來幾近討好諂媚。蘇軾有感於老道的勢利態度,臨別老道請他題字留念時,蘇軾開了個小玩笑,寫下了“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以為諷,弄得這位老道很不好意思。其實,這種因人變態的待人者還是不少的,只不過莫干山老道做得太露骨、太典型,而且恰好遇上了風流才子蘇東坡,這才使他得到這麼一個絕妙的“留念”罷了!

    不過,因人變態的處世態度雖然所在多有,卻又歷來為正人君子所不齒。《禮記》中就諄諄告誡人們:“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所謂“失色”,也就是指的不要以不恰當的態度待人,其中自然包括交友時不諂、不瀆的內容。

    在俄國,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不拜沙皇的事也膾炙人口。一天,應沙皇召見來到皇宮的謝甫琴科在御殿等候。御殿裡聚集著不少文官武將和外國使節,沙皇一到,所有的人都彎下腰去,惟有謝甫琴科巍然不動。沙皇暴怒,責問:“舉國上下,誰見我不低頭?你怎敢不向我鞠躬致敬?”謝甫琴科從容做答:“不是我要見你,而是你要見我。如果我也像周圍這般人一樣向你打躬彎腰,你還能看得清我嗎?”不卑不亢,恰到好處,使兇暴的沙皇無話可說。

    對於某些人來說,“上交不諂”好像是不難做到。相形之下,“下交不瀆”似乎要困難些。宋人何坦曾有遺訓,叫做“交朋必擇勝己者”。按照這一框框,交友便只有“上交”,不得“下交”,這就連“不瀆”也不復存在了。顯然,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如果人人都堅守“交朋必擇勝己者”這一原則,那就誰也交不來朋友了。道理很簡單,如果甲“勝”乙,乙“勝”丙,那麼,乙不與丙交友,甲又不與乙交友,大家都不夠“格”,哪裡還有朋友可交?所以說,“下交”是難免的。人人只交“勝己者”是不可能的。

    可見,問題不在於“下交”不“下交”,而在於“下交”要“不瀆”。明代學者薛碹在《讀書錄》中說得好:“虛心接人,則於人無忤;自滿者反是”。他要求人們要具有謙虛態度,不要自以為能,不可以己之長傲人之短。這是合乎辯證法的。如果自己在某些方面有點長處便看不起別人,對別人態度傲慢,那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某種長處,如果人人據此便傲視起旁人,那就不僅無法交朋友,連必要的團結共事都會成問題。

    “下交”的“下”除了指具有某些缺點、錯誤、短處的人以外,還包括職務、地位、資歷等不及自己的人。與這些人交朋友,同樣存在一個“不瀆”的問題。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囿於舊的傳統觀念,壓根兒瞧不起職位比自己低的人。在這些人面前,他們總是以領導者自居,似乎處處比別人高上一等。你要他平起平坐地與職位較低的人交朋友,他會覺得是低尊屈就,那當然不可能有什麼“下交”。還有一種人,他們主觀上也想與職位比他低的人交朋友,然而,由於放不下“上級”的架子,一張嘴就是“居高臨下”髮指示似的,顯得盛氣凌人,人們對他避而遠之。這樣,他要與普通群眾交朋友的願望仍然是很難實現的。

    這方面,老一輩革命家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羅榮桓元帥身居高位,然而,在下級面前他的態度總是和顏悅色。全國解放後,他擔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部部長,工作十分繁忙,但卻仍然熱情接待身為下級的朋友。有位從廣東來的同志看望他後寫詩說:

    “革命友誼重山河,首長關懷暖心窩。

    帥府門前客不斷,單車(腳踏車)倒比汽車多。”

    他住家門前停放的這些腳踏車,便是那些來與羅榮桓交心談心,或敘友情,或反映情況的普通幹部騎來的。

    如果說“上交不諂,下交不瀆”被古人視為待人處世的重要原則的話,那麼我們今天可以說,“上交不諂,下交不瀆”也是一般人在現代社會安身立命的“護身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許嵩的《幻聽》歌詞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