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雨說歷史

    范仲淹作為中國古代史千古名臣,他不僅被後世的很多文人作為楷模,甚至很多皇帝都以他為榜樣,比如說朱元璋。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很多人銘記在心。命運給他關上前進的門,都給他一手爛牌,他卻挖開了視窗 把爛牌打的擲地有聲。他少時就說: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良鄉鄉治國,良醫治病,都是為天下人

    范仲淹從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又改嫁,給了當地姓朱的一個富有的人家,當時沒有任何生存能力的范仲淹,連名字都被改成了朱說。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范仲淹十分好學,看到朱家子弟們花天酒地,不知節省,有時候范仲淹就去勸誡。但是朱家的子弟們卻說:

    我們花自己家的錢,跟你這個外人有什麼關係呢?

    慢慢的范仲淹開始意識到朱家其實並沒有他的容身之所,所以范仲淹隻身離家,到應天府拜戚同文為師,在睢陽學舍(這是後來的應天學院)求學。

    在應天府求學期間的范仲淹生活十分艱苦,自己身上的錢根本不夠自己每日的住宿費和飯食費。於是他就乾脆搬到了京城附近的一個寺廟裡邊,早晨再跑到學舍學習。午飯和晚飯怎麼解決呢。范仲淹在早晨把粥冷卻成塊狀,再切開來,撒上鹹菜末。他分成五塊,早晨一塊,中午晚上各兩塊,勉強果腹,這就是“割粥劃齏”的故事。

    范仲淹一同讀書的一個好朋友是一個大官人家的兒子,他看到范仲淹條件這樣艱苦,就自己花錢給范仲淹送來了雞鴨魚肉,一大桌美食。但是范仲淹並沒有吃,過幾日他的好朋友來看他,發現雞鴨魚肉都發黴了。於是朋友十分生氣,認為范仲淹太過分,責怪范仲淹不把他當朋友。但是范仲淹說:

    這些雞鴨魚肉肯定特別好吃,我怕吃了一次以後會一直想著它們的味道,吃不下我的粥和鹹菜了。

    朋友聽了對范仲淹更加佩服了。

    後來范仲淹考取功名,恢復了自己的名字,並且做到了宰相。范仲淹做官以後一心為百姓,一直嚴於律己,秉公辦事,不畏權威,執教興學,受到文人和百姓愛戴。他自己曾說:

    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一生以國家社稷為先,天下為先,雖然屢遭貶謫依然不改本性,堅持自我。

  • 2 # 水煮汗青

    范仲淹,北宋時期非常有名的文人,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他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麼高的思想境界,歷史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范仲淹他是真的做到了。

    范仲淹一生勤儉務實,自律程式相當高,在他幼年求學的時候發生過一件事可以證明他有多自律。

    范仲淹2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改嫁到朱家,他也因此而改名為朱說。

    當時的朱家在當地也算是一富戶,但范仲淹卻對從來不奢靡浪費,對自己的生活要求特別嚴格。後來偶然的機會,他知道自己並不姓朱,而是姓範,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他收拾好細軟,拜別母親前往應天府書院求學。

    在書院學習的那些日子裡,范仲淹生活極為拮据,每天就是白粥就鹹菜填飽肚子。他的同學看著過意不去,就回家向自己做官的父親說起這件事。這位官員聽了以後,吩咐家裡的廚子在給兒子做飯菜的時候多備了一份,讓他帶到書院送給范仲淹。

    第二天,這位同學還想繼續給范仲淹送飯菜的時候,卻發現昨天送的飯菜他根本就沒有吃,而且已經發黴變質了。同學非常生氣,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范仲淹非常禮貌地回了一個禮,說:“我已經習慣了現在白粥鹹菜的日子,如果嚐了你的美食,我擔心從此就吃不慣白粥鹹菜了。”

    同學聽完心中暗暗敬佩,覺得范仲淹真是一位嚴於律己的人。

    范仲淹拒食同學的美食,我從中看到了自律,還看到了一個道理。

    前段時間在電視上看到有一行僧人在修行,他們一路步行,途中拒絕了所有信徒群眾的施捨,並且一再強調,他們的手不可以碰錢,所以不要再給他們錢了。他們修行的時候,化齋是隨機性的,走到哪裡需要化齋了,就化些簡單的食物,從來不會在中途接受其他人的施捨。

    這些僧人的表現讓我敬佩,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不是所有的施捨,對方都必須要接受。

    有人覺得,你比我窮,你過得比我慘,我接濟你是做好事,你拒絕我就是看不起我,甚至是故扮清高。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去施捨,這並不是善。就像那些修行的苦行僧,有些覺得給他們一些錢,自己就可以積功德,這種目的性很強的施捨其實就是一種交易,所以僧人們會拒絕。

    結束語

    范仲淹不僅是思想境界高,他確實以身作則,做到了他想做的事,活出了他想要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樂在其中。就像孔子誇學生時的一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盲文是那個國家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