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造價女俠

    1.知乎大神采銅在《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說提到這樣一個現象:許多人養成了一種囤積癖,在網上下載很多東西,書、軟體、電影,積累了很多G,但下完後又放在那裡,懶得再去看。還有一些看起來很好學的人,像兢兢業業的蜜蜂,在網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來,或者複製到印象筆記等筆記軟體裡,他說這種資料的蒐集固然好,可惜經常只是存而不閱,不過是做了知識的搬運工。還有一類像我這樣的人雖然很喜歡閱讀,但是看得不夠精細,什麼東西都是粗粗一覽,走馬觀花。比如上半年我盲目追求看書的數量,而不注重看書的質量,看到編輯有新書約,就不假思索發去了地址。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無疑需要我們看書的時候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種看書的方式在網際網路時代有些過時,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讀書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正如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齋藤孝在《深閱讀.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一書中所說:如果因為覺得麻煩而不加重視,自己得到的知識就會極其有限,精神也很淺薄、脆弱,最終難免吃大虧。

    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也許正生活在一個“資訊匱乏“而非“資訊過剩””的世界裡。齋藤孝認為讀書的根本在於:深化思想,昇華精神。他認為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書,讀書的意義均不相同,他認為讀書有三個意義。

    1.是以獲得資訊為目的的讀書。

    因工作所需以及考試等原因看的書就是這種意義。

    2.為了愉快且有意義地度過獨處的時間,因而促使大腦充分發揮想象力的讀書。

    3.是為了鍛鍊自己、豐富精神而讀書。

    這三種讀書意義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尤其是第二種和第三種,很多時候我們讀書時這第二種和第三種是同時進行的。既然如此,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做才能收穫更多知識,讓知識化為自身血肉,為我們所用呢,

    同時達到這三個目的呢?齋藤孝提倡深入的閱讀,在《深閱讀.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一書中他寫了很多幹貨,我將其總結為以下幾點。

    1.邊讀邊思考

    如果我們讀書的時候帶著問題去閱讀,那麼我們讀書的時候注意力就會相對集中一些,而且因為帶著目的性,讀書的時候也更有針對性。同時邊讀邊思考能提高興趣和關注的持久力,從而更容易吸收書中的內容。

    2.由淺入深

    吃透難懂圖書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說:讀古典名著,或者是一些比較難懂的專業書,可以先撿軟肋入手。所謂軟肋,就是一些入門書或解說版還有各類書籍的圖解版和漫畫版、精編版、講演錄、對談。當然前提是你讀原版困難的前提下,如果你能讀懂還是建議讀原版。齋藤孝在《深閱讀》說:當舒適成為理所當然,不舒適的狀態就會變得難以忍受。齋藤孝也認為對於一些難讀的古典著作可以先讀解說版,比如中國古代的文言文,我們可以先讀白化文掌握其精髓,等到閱讀能力達到了再去讀原版。

    3、家中遍佈書籍

    讀書不再難我想很多人喜歡屯書,然後把書放在高大上的書架上束之高閣,結果就會擱置很久不再看。我以前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看書,就喜歡把書藏得很隱秘的地方,結果有時候想看書的時候,自己找起來也費勁。齋藤孝建議我們應該創造讀書環境,這個環境具體怎麼創造呢。齋藤孝說讓家中遍佈書籍,哪裡都有書,這樣就算創造讀書環境,想想如果你隨手都能拿起一本書,還能不想讀書嗎?奧野宣之也在書中提到把把名著經典放在你伸手可及的地方,出門的時候也儘量隨身帶著,先在潛意識裡習慣這本書,這樣等你你無聊的時候就會閱讀了。

    4、“輸出”使書成為自身血肉

    齋藤孝說:“是否能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是衡量你是否有所吸收一本書的標準之一。而如何達到這個標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輸出。輸出有很多種方式,寫讀書筆記,寫書評,參加讀書會領讀和分享在我看來都算。讀書筆記是最簡單的輸出方式,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介紹過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就是前面先摘抄書中的精彩內容,後面寫上自己的感受。並且分別用不同的符號區分。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喜歡手寫讀書筆記,這種方法也確實很費力還不方便儲存,但是現在有很多讀書軟體和網路平臺,比如微信讀書就可以邊讀書邊劃線還可以直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想法。當你寫完讀書筆記,還可以和別的讀者互動,相當方便。

    書中還提到多參加讀書會受益也比較多,比如我曾經參加挖財社群讀書版塊的約讀活動,雖然不是線下活動,但是每一期也有領讀給我們做分享,也要求組員在規定時間寫7篇讀書筆記,還要求互相點評,這樣不僅保證了輸出,還能互相學習,而且寫的好的還有獎品拿。同時這種模式,也不容易懈怠。更讓我佩服的是齋藤孝在書中提到的77本書單,很多書籍在書中多次提到,而且配的還有相應的評論。我想如果他平時看書的時候沒有做到深閱讀,又怎能達到這等高度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上新了故宮》的哪一期的哪位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