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urfy31163

    太陽也有自己的系,那就是太陽系,而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那麼,太陽的起源究竟在哪裡呢?我們可能從一些科普書上有個大概的瞭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系統地瞭解一下太陽系的起源吧。1543年,波蘭科學家哥白尼在《天體執行論》中提出了日心學說。隨後,哥白尼的這種無畏的科學精神一直在鼓勵著人們對太陽系的認知和對自然界本原的探索。1644年,法國科學家笛卡爾(R.Descartes)在《哲學原理》中認為,太陽系是由物質微粒逐漸獲得漩渦流式運動而形成太陽、行星及衛星的。1745年,法國博物學家布封(G.L.L.de.Buffon)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第一次提出災變說。他認為,質量巨大的物體,如彗星,曾與地球發生過碰撞,太陽物質也飛散出太空,後來才形成了地球與其他行星、衛星。1755年,德國天文學家康德在《自然通史與天體理論》提出系統學說,星雲假說。太陽系是一團瀰漫星際物質,在萬有引力作用下聚集而成。太陽系的中心就是太陽,由於斥力的增加,使得周邊微粒在斥力的作用下形成團塊,小團塊再形成行星、衛星。1796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S.deLaplace)在《宇宙體系論》也提出了星雲說。他認為,太陽系所有天體是由同一塊星雲形成。原始星雲是氣態,溫度很高,並且在緩慢自轉著。而後,星雲逐漸冷卻、收縮;隨之自轉加快,使星雲越來越扁,當離心力超過向心力時,便分離出旋轉氣體環。再次重複,繼而生成多個氣體環。這樣就在星雲中心形成太陽,而各環則形成行星,熱的行星同理形成衛星。在科學界,人們將早期的星雲說統稱為康德—拉普拉斯說。這一學說在十九世紀佔據太陽系起源的統治地位。由於該學說不能解釋行星排列的質量分佈問題和太陽系角動量特殊分佈問題而遇到了困難。因此,人們又將目光轉向了災變說。1900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倫(T.C.Chamberlain)提出了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子說。隨後,摩爾頓(F.R.Moulton)發展了這一學說。有一顆恆星曾經運動到距離太陽幾百千米處,使太陽正、背面產生巨大潮汐,而拋射出大量物質,凝整合小團塊質點,稱為星子。星子是行星的胚胎,而後聚合成行星和衛星。後來,金斯(J.H.Jeans1916)提出的“潮汐假說”與上面提出的星子說略有相同。關於太陽系起源的假說,真可謂多種多樣。這也說明了人類始終都沒有放棄對太陽系的探索。二十世紀以來,人們的天文學知識越來越豐富。並且認識到,在廣闊的宇宙中,發生恆星相遇情況的可能性極小。五十年代以後,科學家們又提出了許多新的學說,這些學說大部分都是以星雲假說為基礎的學說。下列是六個影響最大的學說:1.卡米隆(A.G.W.Cameron)學說。卡米隆的這一學說主要是從力學、化學等方面對地球起源進行了認真地探討,並透過湍流粘滯理論計算了星雲盤的演化。2.戴文賽學說。五十年代,戴文賽提出了角動量斥力圓盤理論。3.薩夫隆諾夫(В.С.СаФронов)和林忠四郎(C.Hayashi)的學說。他們的這一學說主要是湍流形成圓盤、環的理論。4.普倫蒂斯(A.J.R.Prentice)—新拉普拉斯說。他提出了新的冷星雲湍流說。5.烏爾夫遜(M.M.Wolfson)的浮獲說。他提出了小質量恆星天體相遇災變說。6.阿爾文(H.Alfv閚)的電磁說。這一學說是以太陽早期存在強磁場作用的行星形成理論的。以上這些理論各具特色。但是,一直都沒有得到公認。那麼,能夠令人信服的太陽系起源說必需闡明下列主要問題:1.原始星雲的由來和特性。2.原始星雲或星子的形成過程。3.行星的形成過程。4.行星軌道的特性: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5.提丟斯—波得(Titius~Bode)定則。6.太陽系的角動量分佈。7.三類行星:類地、巨行、遠日行星的大小、質量、密度方面的差別。8.行星的自轉特性。9.衛星及環系的形成。10.小行星的起源。11.彗星的起源。12.地-月系統的起源。自從八十年代後期以來,科學家們對太陽系起源也就有了一個傾向性的認識。我們將這個傾向性的認識合理地細分為若干個演化階段,加上深入地分析。這樣以來,太陽系的起源問題就能夠很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咪感冒了。打噴嚏。怎麼辦。我給它喝得小兒阿莫西林沖劑。沒看出效果。有經驗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