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盡是他鄉之客548

    答: 紫荊關,位於易縣城西北45公里處的紫荊嶺上。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荊關地理位置顯要,關城建在依山傍水,兩峰對峙的廣闊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內長城上一處重要關隘。它位於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居庸、倒馬合稱“內三關”。  紫荊關城,漢時為土石夯築,後歷經各代擴建、修葺。至明朝初年,改用條石做基礎,以磚砌面封頂,並用石灰碎石灌注,非常堅固。從明洪武初年開始,有明一朝,對紫荊關屢次改築,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禦體系。《畿輔通志》稱紫荊關,“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化)府、大同,山谷崎嶇,易於戍守。”  紫荊關長城在易縣境內長約21公里,分為關城、東線城牆、西線城牆和沿長城一線建的四個小城堡四部分。  關城面積約3平方公里,現為紫荊關鎮政府所在地。以城內真武山為中心,城牆依山起伏,向四外延伸,形成四個不規則的城圈,大城套小城。若站在高空俯瞰關城,酷似一朵梅花形狀。這種順山勢而建的佈局,作戰時可互為呼應,每個城圈又可獨立作戰,自成防禦體系,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關城內現有城牆1.2萬米左右,仍保留三座城門、三座水門、二座敵樓。  北門,即“河山帶礪”門,儲存較好。門額二重,上題“河山帶礪”,下題“紫荊關”。出北門即是水流滔滔的拒馬河,因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北門向東開。東門,又稱三重門,在真武山南側,位於兩山之間,門額題“紫塞金城”四個大字,此門是通往內城的門戶,為便於隱蔽作戰,東門向西開。南門(南天門)、西門(陽和門)早年被毀,僅存遺址。西線城牆以小磐石村南瓦窯關口的一段牆體儲存最好,垛口、女兒牆完好無損。東線牆體多依山制險,只在隘口地段建有毛石壘砌的牆體。  紫荊關作為一個重要的關口,歷史非常悠久。它是進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徑”的第七徑,稱為“蒲陰徑”。紫荊關秦漢時稱上谷關,東漢時名五阮關,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子莊關,宋時稱金陂關,金、元時因山上多紫荊而改稱紫荊關至今。據專家考證,紫荊關是中國近千座關口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幾座之一。  紫荊關素有“畿南第一雄關”之稱,這裡依山傍水,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居庸關作為北京的北大門,是抵禦來自北方異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歷史證明,紫荊關在扞衛京城上處於居庸關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明將於謙曾說:“險有輕重,則守有緩急,居庸、紫荊併為畿輔咽喉,論者嘗先居庸、而後紫荊,不知寇窺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十之七。”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亭林先生)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得更明白:“居庸則吾之背也,紫荊則吾之喉也,猝有急則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歷史上的許多戰例,說明這個論斷是正確的。南宋嘉定二年(西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關,因金兵憑險據守,久攻不下,他抽出兵力南下,一舉攻下紫荊關,在易縣境內的五回嶺大敗金兵,然後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長城內側向外反攻居庸關,內外夾擊,居庸關被攻破。紫荊關在扞衛京城上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由此可見一斑。這樣的戰略還可舉出若干。  據史料記載,紫荊關在秦漢時僅是一段土石混築的長城,後來歷代雖有修建,但基本是沿襲舊制沒有多少改變。明滅元後,於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採納了著名將領華雲龍的建議,對紫荊關舊關城進行大規模改築,新築牆體為花崗岩條石砌築,用青磚封頂並砌築垛口。洪武之後,經永樂、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曆,直到最後一代崇禎,都在不斷地修築紫荊關。到明朝滅亡前夕,紫荊關才具有今天的規模,成為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紫荊關關城北門建在拒馬河南岸,座西朝東。花崗岩條砌築的雄壯關門之一嵌有石匾兩重,上重題為“河山帶礪”,下重題為“紫荊關”,字跡蒼勁有力,渾厚古樸,落款署:“萬曆丁亥聊城傅光”。紫荊關因其軍事地位重要,歷史上從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據統計,在這裡發生的大小戰鬥,僅有文獻記載可考的就有數百次。東漢建武二十一年(西元45年),烏桓大兵一路殺來,直抵紫荊關下。當時駐守紫荊關的是東漢著名將領馬援,在重兵壓境的危急時刻,馬援見死守孤城有被困城中坐以待斃之危險,於是他大膽放棄了紫荊關,做出棄城逃跑的假像,然後誘敵深入。馬援把軍隊埋伏在關南,乘敵方將士自鳴得意準備揮師南下之際突然襲擊,打了敵方一個措手不及,並乘勢收復了紫荊關。烏桓兵不知虛實只好退兵,這才解救了危局。南宋嘉定二年(西元1209年),成吉思汗率軍攻打居庸關,因金兵憑險據守,久攻不下,他於是抽出主力揮師南下,一舉攻克了紫荊關,然後再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長城裡側向外反攻居庸關,在裡外夾擊之下,居庸關終被攻克。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西北45公里處,因關城居於紫荊嶺上而得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有沒有無所謂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