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ianxing2000

    彼得潘·綜合徵是一種成人幼稚化的心理障礙病症,也被稱作“成人幼稚症”或“社會依賴綜合徵”,彼得·潘是蘇格蘭作家巴里筆下的童話人物,生活在夢幻般的世界中永遠也不想長大。家長們認為,兒童階段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所以會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讓他們不負重前行。但家長這樣做會讓孩子產生錯覺,認為生活永遠只是玩具、零食和遊樂場。

    資料顯示,在80後、90後身上這種成人幼稚化現象更為明顯。成人幼稚化的典型表現是事事依賴父母,如沒錢花了找父母,衣服髒了也要打包回去讓爸媽洗。總之,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首先想到讓爸媽解決。另外他們還多半喜歡看卡通片,喜歡小孩子的東西。父母包辦一切是造成彼得·潘綜合徵的重要原因,比如蔥和韭菜傻傻分不清,不會做家務,一遇到問題就手足無措慌忙逃避等。

    這部分“大小孩”多為獨生子女,雖然年齡已到成年但心理還保留很多孩子的特點,比如貪玩、情緒化、總喜歡依賴他人、以自我為中心、逃避責任、生活自理和動手能力很弱等。結婚後由於缺乏鍛鍊生活技能的機會,心理成熟度不足,經常依賴父母和伴侶。關於成年人幼稚化的特點及應對方法,詳細介紹如下:

    彼得·潘綜合徵的典型表現有哪些?

    1)情緒化和任性,而且難以自我剋制,當事物沒有按照自己意願發展時容易發脾氣,往往不考慮後果;2)依賴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總需要他人照顧;3)不想承擔責任,總是逃避為人父或為人母,遲遲不想結婚或無法擁有固定的人生伴侶,由於承受能力差更容易頻繁更換工作。

    4)以自我為中心,有自私傾向,不知道主動關心別人,把別人對自己的關愛視為理所當然;5)難以適應或無法融入社會,一旦遭受挫折就引起情緒混亂;6)容易感到不安和孤獨,喜歡透過憤怒替代傷心,婚姻觀念不成熟,缺乏分辨幻想與現實的能力;7)盲目追求理想化,無法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成人幼稚化的案例

    吳麗(化名)雖然年近30了,但仍像個孩子一樣,整天穿著孩子氣的T恤,不與陌生事物及陌生人接觸。比如丈夫的同事到家中作客,丈夫出門買菜後讓她先陪客人。這使她突然變得手足無措,陪客人簡單閒聊後就藉口買東西跑出了樓。

    吳麗自己也承認,她屬於婚前依賴父母、婚後依賴老公的人。後來小夫妻還鬧出了矛盾,因為丈夫覺得該要孩子了,而吳麗卻死活不同意,理由是孩子太累贅。她丈夫不禁感慨:以前覺得她性格單純可愛,可年齡增大後還是這樣,為什麼就長不大呢?

    無主見

    28歲的孫剛(化名)上星期得到訊息,公司打算派他去上海進修,半年後歸來有升職機會。要是其他人可能會喜出望外,但他卻並沒有表現出開心,反而出現一種深深的迷惑感,於是去找父母商量要不要去。

    除了決定需要找父母外,平時生活中對父母也非常依賴,比如想吃什麼飯菜會打電話讓爸媽做,衣服髒了拿回家讓媽媽洗,甚至與女朋友吵架後也要與父母商量對策。在父母和女友眼裡,他是一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沒有主見,遇事慌張,遇到喜歡的東西不允許別人碰。據孫剛母親透露,有一次她將他鐘愛的汽車模型弄壞了,結果一個星期都沒有與她說話。

    回溯療法

    彼得·潘綜合徵的心理障礙與他們小時候的家庭教育環境關係很大,所以可從根源入手。比如某患者在四五歲時因打碎了家中的一個玩具,爸爸非常生氣地訓斥了她,這成為她心中埋藏的一個恐懼。從那時起該患者就對父母非常順從,再加上父母的強勢,依賴性就更強了。

    回溯療法可從這個事件場景入手,治療時讓患者想象自己回到了四五歲打碎玩具的那天,然後心理學家對其進行疏導,告訴她爸爸責罵並不是她不好,而是對她做的事情生氣,應該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爸爸。

    專家表示,“成人幼稚病”對患者的人際關係會產生很大影響,而且難以用藥物治癒,但可接受心理治療。由於這種心理障礙是長期生活環境造成的,所以需要心理專家進行專業的長期干預治療。雖然迫使他們面對現實會產生痛苦,但情況會越來越好。

    應對策略

    對孩子不需要都面面俱到,過分的衣食無憂只會讓孩子的心理成熟變緩,從而增大患“幼稚病”的風險。幼稚病人群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與人生觀很難透過說教方式完全改變,應該由心理專家和親屬對其進行長期的專業心理治療,迫使他們面對現實,幫助其建立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彼得·潘綜合徵的形成與家庭環境、教育密切相關,在過分保護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已形成了依賴他人的行為模式,總習慣讓別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患有該病的人往往無所事事,由於他們對感情問題的處理不成熟,所以很難有固定的人生伴侶,即使結婚也易導致家庭問題。另外這種型別的人還容易沉溺於酒精和藥物,使自己在失落的生活中獲得暫時的滿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屬龍的今天出門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