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鱘的產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當長江三峽工程完成後,10月份水庫大量蓄水,這時,水庫水位從145 m提高到175 m,使下洩流量顯著減少, 10月平均流量從建壩前的18 980 m3/s,減少到11 090 m3/s,減少41%,這將使本來就不大的中華鱘宜昌產卵場的面積進一步縮小,使中華鱘的自然繁殖受到更為不利的影響。今後應加強對中華鱘的保護工作,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的捕撈地點、時間和捕撈數量應嚴格限制,切實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生長,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
中華鱘俗稱鱘魚、鰉魚,屬鱘形目、鱘科、鱘屬。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活化石”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藥用和觀賞價值。其魚皮可製革,魚卵可制醬,魚膽可入藥,魚肉、魚腸、魚膘、魚骨等均是上等佳餚。
中華鱘體型修長,略呈梭形。頭尖,頭頂骨片裸露。口下位,呈一橫裂。口前吻腹有2對須。體被5列骨質化硬鱗,背部1列,體側及腹側各2裂。尾鰭為歪形尾,上葉長,下葉短。
中華鱘主要分佈於中國東海和長江中,洞庭湖和湘、資、沅、澧四水都有其分佈。每年7月~8月,成熟親魚從河口溯河上游到長江上游產卵繁殖,仔魚隨波逐流至長江下游和河口灘塗索餌肥育生長,幼魚移至淺海區生長,直至達性成熟。最大體長3米以上,體重可達500公斤~600公斤。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攔河築壩,阻礙了中華鱘的洄游通道,加之水質汙染和有害漁具的濫用,現中華鱘自然資源日益減少。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現存中華鱘自然資源量約2000餘尾,急需人工保護。而中國中華鱘人工繁殖已獲得成功,並已開始人工養殖和人工放流。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基部寬厚,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鬚。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稜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中華鱘魚,屬世界27種鱘魚之冠,它個體碩大,形態威武,長可達4米多,體重逾千斤。
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鱘魚類的祖先在地球上已有1.4億年的歷史,主要分佈於長江干流。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游性魚類。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北韓西海岸,南至中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裡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游,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每年夏秋,聚集於長江口,溯江而上至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和幼鱘順江而下,到東海,黃海的深水中成長。長江葛洲壩水電站的建設,使此魚在長江失去了產卵繁殖的場所。為使中華鱘魚儲存下來,中國投資興建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機構,並獲得成功。
華鱘的產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當長江三峽工程完成後,10月份水庫大量蓄水,這時,水庫水位從145 m提高到175 m,使下洩流量顯著減少, 10月平均流量從建壩前的18 980 m3/s,減少到11 090 m3/s,減少41%,這將使本來就不大的中華鱘宜昌產卵場的面積進一步縮小,使中華鱘的自然繁殖受到更為不利的影響。今後應加強對中華鱘的保護工作,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的捕撈地點、時間和捕撈數量應嚴格限制,切實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生長,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
中華鱘俗稱鱘魚、鰉魚,屬鱘形目、鱘科、鱘屬。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活化石”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藥用和觀賞價值。其魚皮可製革,魚卵可制醬,魚膽可入藥,魚肉、魚腸、魚膘、魚骨等均是上等佳餚。
中華鱘體型修長,略呈梭形。頭尖,頭頂骨片裸露。口下位,呈一橫裂。口前吻腹有2對須。體被5列骨質化硬鱗,背部1列,體側及腹側各2裂。尾鰭為歪形尾,上葉長,下葉短。
中華鱘主要分佈於中國東海和長江中,洞庭湖和湘、資、沅、澧四水都有其分佈。每年7月~8月,成熟親魚從河口溯河上游到長江上游產卵繁殖,仔魚隨波逐流至長江下游和河口灘塗索餌肥育生長,幼魚移至淺海區生長,直至達性成熟。最大體長3米以上,體重可達500公斤~600公斤。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攔河築壩,阻礙了中華鱘的洄游通道,加之水質汙染和有害漁具的濫用,現中華鱘自然資源日益減少。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現存中華鱘自然資源量約2000餘尾,急需人工保護。而中國中華鱘人工繁殖已獲得成功,並已開始人工養殖和人工放流。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基部寬厚,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鬚。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稜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中華鱘魚,屬世界27種鱘魚之冠,它個體碩大,形態威武,長可達4米多,體重逾千斤。
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鱘魚類的祖先在地球上已有1.4億年的歷史,主要分佈於長江干流。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游性魚類。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北韓西海岸,南至中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裡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游,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每年夏秋,聚集於長江口,溯江而上至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和幼鱘順江而下,到東海,黃海的深水中成長。長江葛洲壩水電站的建設,使此魚在長江失去了產卵繁殖的場所。為使中華鱘魚儲存下來,中國投資興建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機構,並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