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泰和道安
-
2 # 古今336
怎麼能說不傳於後人呢?不傳,現在的道得經從何而來?只能說道德經不合奴隸制,封建制統治者的慾望被壓制,而孔子的騙術很高明適合統治者,政客的慾望,你看看當今的騙子,如果不高明何以騙財騙色,則儒家不同是更上一層樓騙權!為何現在有的人抱住孔子垂死掙扎,怕暴露自己是騙子!
-
3 # 檻內小紅
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即便是說了,別人也做不到。
道無法用言語和觸達,是離言離唸的。道悟了就是悟了,沒悟就是沒悟,說多少也是悟不了。
其次修道的過程也是跟常識相反。作減法,減少自己的慾望,減少自己的妄念,不斷減損自我到極致後才能悟道。
而世人追求道之華,追求前識,以此作為趨利避害的迂迴高明策略。這是背道而馳的。
大道夫當取大道之厚,而不取德仁義禮之薄,取大道無為無名之實,不取大道之前識智巧之華。從古至今,世人學道德經,多少人是學此前識,取道之華,而失道之實也。
佛也是這樣,輕易不對別人說,有金磚鋪地才給人講法的例子。孔子也只跟人說修身,核心思想,如克己是對顏回說。
-
4 # 閒雲野氏
老子倒騎青牛過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見紫氣東來,知是聖人老子來了,請求老子寫下平生所學精華,編纂成書—道德經。道德經方得以相傳。
上篇道經,言宇宙之根本,天地變化之機,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進退之術,長生久視之道。
道德經主張天人合一、人天相應,為而不掙、利而不害,乘天地、法陰陽。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水納百川藏其汙納其垢的胸懷,利萬物而不爭。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成萬物主。
西漢初,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道家思想達到了治理國家的高潮。武帝時,國家強盛,社會各階層穩固,實行無為眾生平等思想國策也不適合君主統治,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被採納,並被後世帝王沿用。從此道家思想不再是主流思想。
三國時張魯興起五斗米教,吸收合併了道家思想,後來演變成道教,從此道家思想與宗教道教結合,作為一種哲學思想在道教傳承。在國內它沒有儒家思想那麼熱播,但作為一種追求“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的高深哲學卻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
-
5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事實證明:後人智力太低下,不配哲學的引導。《道德經》中第六十章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科學的終點是哲學,哲學的終點是神學。我們的老祖宗創作的神學已經被智力低下的文人們玷汙為迷信了。孔子對神學的形成和功能解釋和評論說:“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中國的道德文化就是以鬼神為基礎構建起來的。因此,孔子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神學又叫做道,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今天那些所謂的文化精英就是老子說的"下士",他們不僅大聲的嘲笑道,還把道玷汙為迷信。確實,智力低下的後人不配哲學的引導。
-
6 # 使用者觀雲
有一棵大樹,有人說,留下乘涼好,又有人說,砍做傢俱好等等……
從此說明不同道理,就看你站在什麼位置、什麼角度了。
-
7 # 霧都老徐
《道德經》第41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回覆列表
老子終其一生,一直在佈道,只是關於老子的記載太少,以致於關於老子的一切,幾乎都是傳奇。試簡言之。
首先,老子一直在佈道。老子後期,一直在為貴族和平民佈道,正如孔子一般,只不過老子活動的國家較少,主要是陳國、周王室和宋國,老子的弟子傳世的比較少,但不乏其人,如庚桑楚。老子西出函谷關,一個可能也是到秦國佈道。
其次,老子與孔子的理念有所不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故而不為,比較超然,而孔子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身體力行。孔子走遍各國,聲名卓著,弟子眾多,其理念自然流傳較廣。
再次,老子與孔子的成功與否,取決權在當政者的選擇。在春秋戰國末期,道家與儒家的理念是並行的,以致於弟子們相互抨擊,相互貶低,“道不同不相與謀”。漢朝初期,道家的理念佔據主導;漢朝後期,儒家開始興盛。大亂之後,道家理念會有所抬頭;國家安定,儒家思想就被請出來維護秩序。事實上,中國封建時期的歷史,道家思想從未消亡,而是與儒家思想形成互補,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思想的很多有益成分。
老子作為道教的教主,道家的創始人,其思想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源遠流長,而從未消亡,因此“後人不配受哲學的主導”一說,是不成立的。我們天天說的道理,不就是“道”的理念蘊藏其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