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府宋以前稱梓州。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新州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所在昌城縣(今四川三臺縣潼川鎮)。大業三年(607)昌城縣改為郪縣,同時改梓州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又改新城郡為梓州,屬劍南道。天寶元年(742),改梓州為梓潼郡(治今縣城潼川鎮)。至德二年(757),改屬劍南道東川節度使轄區。乾元元年(758)又改梓潼郡為梓州。廣德元年(763)改屬劍南道。永泰元年(765)復屬劍南道東川。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為治所。徽宗重和時,以梓州為潼川府,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宋鹹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設為川峽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北宋重和元年(1118)改劍南東川節度為潼川府,治郪縣(今四川三臺縣),屬潼川府路。元至元二十年(1283),撤潼川路,潼川府屬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明洪武九年(1376),改潼川府為潼川州,同時撤郪縣併入潼川州。潼川州屬四川行省。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潼川州為潼川府,並置三臺縣(以城西1公里三臺山命名,即今四川三臺縣城)為府治。轄:三臺(今四川省三臺縣)、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鹽亭(今四川省鹽亭縣)、中江(今四川省中江縣)、遂寧(縣治在今四川省船山區和安居區)、蓬溪(今四川省蓬溪縣含大英縣)、樂至(今四川省樂至縣)、安嶽(今四川省安嶽縣)共8縣。屬四川省川北道。1913年撤潼川府。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潼川府宋以前稱梓州。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新州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所在昌城縣(今四川三臺縣潼川鎮)。大業三年(607)昌城縣改為郪縣,同時改梓州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又改新城郡為梓州,屬劍南道。天寶元年(742),改梓州為梓潼郡(治今縣城潼川鎮)。至德二年(757),改屬劍南道東川節度使轄區。乾元元年(758)又改梓潼郡為梓州。廣德元年(763)改屬劍南道。永泰元年(765)復屬劍南道東川。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為治所。徽宗重和時,以梓州為潼川府,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宋鹹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設為川峽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北宋重和元年(1118)改劍南東川節度為潼川府,治郪縣(今四川三臺縣),屬潼川府路。元至元二十年(1283),撤潼川路,潼川府屬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明洪武九年(1376),改潼川府為潼川州,同時撤郪縣併入潼川州。潼川州屬四川行省。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潼川州為潼川府,並置三臺縣(以城西1公里三臺山命名,即今四川三臺縣城)為府治。轄:三臺(今四川省三臺縣)、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鹽亭(今四川省鹽亭縣)、中江(今四川省中江縣)、遂寧(縣治在今四川省船山區和安居區)、蓬溪(今四川省蓬溪縣含大英縣)、樂至(今四川省樂至縣)、安嶽(今四川省安嶽縣)共8縣。屬四川省川北道。1913年撤潼川府。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