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68971435873

    文言文用在句尾的也與矣都是助詞,但用法上有區別:  也:需要看句子本身的性質,屬於判斷句的,“也”起加強肯定判斷的作用,如“知我者,兄也!”屬於疑問句的,“也”起加強“問”的作用,如“所為者,何也?”翻譯時,根據句子屬性,可譯成啊!呀!嗎?呢?語氣較輕的,可以不譯。如“李毅者,蜀人也”,譯成“李毅,蜀地人”即可。  矣:本義是完了,作助詞時,一般表示時態完結。如“酒罄矣。”意思是酒喝光了。一般情況下,都可以翻譯為“了”。如果是感嘆句,還可以在“了”的後面加“啊”,如“吾老矣!”可以譯成“我確實老了啊!”矣1.語氣詞,相當於現漢裡的“了”.2.語氣詞,表示感嘆.3.語氣詞,表示命令或請求.也1.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2.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3.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4.副詞,也(後起意義).我把階段這兩個詞的常見用法打出來,你仔細體會體會,句子積累多了,就會區分了。這兩個字在語義、用法上易混的地方不多。你對照著讀,細細體會一下就知道了,不難。也 yě 語氣詞 1.用於句末,常與語氣詞“者”或副詞“乃”、“誠”、“必”、“非”等呼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一般不必譯出。例句:“花之富貴者也”《愛蓮說》 2.用於句末,在一般的陳述句或語氣略輕的祁使、感嘆句中表示認定,有時可譯為“呢”、“呀”、“啊”等。例句:“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3.用於句末,與疑問代詞“何”、“誰”或副詞“豈”等相呼應,共同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4.用於句中,即主語、狀語、偏句後或聯合片語間,表示語氣的舒緩、頓宕。可譯為“呀”、“呢”等,但一般不必譯出。例句:“其用於人也奚取焉”《答李翊書》矣 yǐ 語氣詞 1.用於陳述句的句尾,記敘一件事情的發展變化過程,表示已然、將然或必然,可譯為“了”。例句:“吾一瓶一缽足矣” 2.用於感嘆句的句尾,其作用仍然是表示已然或將然,可譯為“啦”(語氣詞“了”和“啊”的合音)。例句:“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3.用於祈使句的句尾,有表示將然的作用,可譯為“吧”、“啊”、“啦”等。例句:“公子勉之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4.用於疑問句的句尾,因為句中有疑問代詞表示疑問或反問,所以其主要作用仍然是表示已然或將然,可譯為“了”或“呢”。例句:“蓋亦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 5.用於句中,即複句的偏句末尾,表示停頓,以引起下文,可譯為“阿”、“呀”等,也可不譯。例句:“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問說》。注意:有些感嘆句採取倒裝的格式,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矣”雖然出現於句中,實為句末語氣詞,不能歸入此項之內。“已”“矣”在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但作為語氣詞,“矣”較為常用.也⑴同現代漢語“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⑶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⑷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⑸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也者)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例:是鞭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例: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例:唯求則非邦也與?(也麼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例:枉將他氣殺也麼哥.(也已矣)罷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鞏固練習]1那老兒也都相見了.2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裡安插.3虎見之,龐然大物也.4河南樂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5曹公,豺虎也.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7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8以為且噬己也,甚恐.9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10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11雷霆乍驚,宮車過也.1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13餘聞之也久.14其聞道也亦先乎吾.15是說也,人常疑之.16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17縛者曷為者也?18子子孫孫無窮匱也.19苟政猛於虎也!20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1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2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23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24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25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26豈獨伶人也哉!矣⑴用於陳述句末,相當於“了”.⑵用於感嘆句末.⑶用於疑問句末,相當於“了”、“呢”.⑷用於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頓.⑸用於祈使句末,相當於“吧”.(矣哉)表示驚歎的語氣詞,相當於“了啊”.[鞏固練習]1為之則難者亦易矣.2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3吾計決矣.4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5甚至,汝之不惠.6吾村亡無日矣!7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8公子勉之矣!9蓋亦反其本矣.10嘻,技亦靈怪矣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4和316的不鏽鋼怎麼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