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06836042707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於浙江金華,現代文學家、詩人。

    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二十餘年。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時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歲。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有象徵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嚮往與追求。艾青從對農村勞動人民的熱愛和接近他們的要求出發,十多年來,一直向他們呈獻著自己最真切的詩情。

    艾青的詩歌以它緊密結合現實的、富於戰鬥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詩發展的重要收穫。這裡既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才能,又銘記下他嚴肅的、艱苦的藝術實踐。在他的詩歌中,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帶來鮮明。艾青的詩歌具有鮮明深刻的形象,隨著詩歌結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詩在形式上不拘泥於外形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和字數、行數的劃一,但是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一種變化中的統一。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艾青是他1933年發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時開始使用的筆名。艾青出身於地主家庭,但因為剛出生就有術士說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厭煩,將其送到一個貧苦農婦家裡寄養,這位農婦即"大葉荷"。這使他從小就同情農民,並感染了農民的淳樸和憂鬱,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5歲時艾青回到家中。

    艾青是從畫家成為詩人的,在精神歷程上,則是從時代的"叛逆者"逐漸變成了時代的"吹號者"。艾青1928年考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專科學校繪畫系,1929年去法國勤工儉學,專攻繪畫,同時也廣泛接觸了哲學、文學、特別是詩歌,過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質上貧困"的生活。

    置身在淫蕩、瘋狂、怪異、陌生的資本主義文明世界中,過著半流浪式的生活,咀嚼著異國遊子的內心孤寂,使艾青和西方現代象徵派、印象派詩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並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漢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國,參加了"中國左翼藝術家聯盟",從事進步愛國活動,並於同年7月,以"顛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獄,飽受三年鐵窗之苦。1933年,在獄中,艾青第一次以此為筆名創作了著名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表達了對中國廣大農民遭際的同情和關切,從而一舉成名,譽滿詩壇,引起了社會和文學界的普遍重視。1935年艾青出獄,1936年,彙集他早期創作的詩集《大堰河》出版,併產生了巨大反響。

    抗戰爆發後,艾青輾轉在武漢、山西、湖南、廣西等地,1941年從重慶轉赴延安。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優秀詩作,著名的有詩集《北方》、《曠野》、《他死在第二次》,和長詩《向太陽》《火把》等,抗日戰爭時期,可稱為"向太陽"時期,也是艾青創作生活的高潮階段。詩集《北方》和長詩《向太陽》,堪稱是用現代技巧表現時代生活主題的典範性藝術試驗。

    艾青不僅長期從事文學實踐,還根據自己的豐富創作經驗,寫了《詩論》及其他論文,提出了一系列關於詩的見解,作為現代的傑出詩人,艾青以自己的創作和理論對同時代和後起的詩人們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詩壇,他作品深沉而憂鬱的抒情風格受到了人們普遍的注意。抗戰爆發後,艾青事實上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稱之為"艾青的時代",他的創作不僅開了一代詩風,而且深刻影響了這一時期乃至40年代後期的詩界。

    艾青的詩在起點上是與我們民族多災多難的土地與人民有著深刻的聯絡的,並且明顯地受到西方近代詩人凡爾哈侖、波特萊爾的影響,被稱為"吹蘆笛的詩人",他的詩一開始就匯入了世界近現代詩歌的潮流之中。1939年,第二本詩集《北方》和長詩《向太陽》出版之後,其歷史地位被大家一致確認,成為新詩第三個十年最有影響的代表詩人,世界最早走向世界的新詩人之一。

    抗戰時期國統區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七月詩派"的青年詩人們一再申明:"他們大多數人是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自覺地以艾青作為他們的旗幟。而中國新詩派的代表詩人穆旦在寫作起點上也明顯受到艾青的影響。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親》發表後不及即被譯為日文,在以後的幾十年間,一直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至今已傳遍英、法、德等十多個國家。

    艾青的詩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所完成的是歷史的"綜合"的任務,同時也典型地表現了中國新詩是20世紀世界詩歌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歷史特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故園無此聲中的聲指詩中的什麼?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