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 聲 賦歐陽修歐陽子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餘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洌,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譯 文
歐陽子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裡不禁悚然一聽,驚道:“奇怪!”這聲音初聽時淅淅瀝瀝,蕭蕭颯颯,忽然變得洶湧澎湃,像是夜間(大海上)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錚錚,好像金屬相擊。
再仔細聽,又像奔赴戰場的軍隊正銜枚疾進,沒有聽到號令,只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對童子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裡沒有人聲,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我恍然大悟,嘆道:“哦,原來這是秋天的風聲呀,真令人傷感,它怎麼突然就來了呢?秋天總是這樣:它的色調悽悽慘淡,雲氣消失,煙靄飄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日色晶明;它的氣候清冷蕭瑟,悲風凜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蒼涼,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悽悽切切,時而呼嘯激昂。
秋風未起時,綠草如毯,豐美繁茂,樹木蔥蘢,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它一旦來臨,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凋零的,便是一種肅殺之氣的餘烈。“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節,它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象徵著用兵,它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義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
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代表西方的一種聲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則’。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凡萬物過了繁盛期,都會走向衰敗。“嗚呼,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有無窮無盡的憂愁來煎熬他的心,又有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費心勞神,必然會損耗精力。
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鮮紅滋潤的膚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光亮的鬚髮變得花白斑駁。人非金石,為什麼卻要以不是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仔細想想吧,傷害自己的到底是什麼,又怎麼可以去怨恨這秋聲呢?”童子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卻聽得四壁蟲聲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賞析歐陽修的《秋聲賦》寫於嘉四年(1059),其時,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思想十分矛盾,內心十分痛苦。《秋聲賦》所表現出來的寫作技巧卻是前無古人的,作者以獨特的目光,由秋聲起興,極力描寫渲染了秋風的蕭瑟,萬物的凋零;並且聯絡人生,發出了世事艱難,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
文章採用第一人稱手法,由自己夜間讀書聽見秋聲的驚異感受入筆,從秋風初起到秋風越來越大,比喻對比,聲色渲染,為我們營造了一幅秋聲“悚然”,秋聲“異哉”的動人心魄的秋聲圖。
作者用一句“此何聲也?汝出視之”巧妙過渡,在巧設懸念,吊足讀者胃口之後,以“餘曰”領起,從秋“其色慘淡”、“其氣慄冽”、“其意蕭條”、其聲“悽悽切切”以及秋風未起之時和秋風吹拂之後草木的變化等方面極力渲染描繪了秋之蕭條,為後文抒情言志儲蓄足了一池春水。不僅如此,作者還專門用一個自然段,聯想想像,將秋喻為“刑官”的季節,從秋在時令、樂音上的屬性的角度揭示了秋聲蕭條、傷夷的本質屬性,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蘊。由於大量地使用比喻、對比、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音韻優美,情韻悠長。最後,作者聯絡人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
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於言表。文未寫童子的反應和蟲聲之唧唧更是神來之筆,更加突出和強化了悲秋的感懷。無形的秋聲,在作者筆下卻形態可掬。文章將“聲”、“形”、“感”融於一爐,寫得水乳交融,令人感動。作者寫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傷感的情緒卻是不足取的。
原文
秋 聲 賦歐陽修歐陽子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餘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洌,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譯 文
歐陽子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裡不禁悚然一聽,驚道:“奇怪!”這聲音初聽時淅淅瀝瀝,蕭蕭颯颯,忽然變得洶湧澎湃,像是夜間(大海上)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錚錚,好像金屬相擊。
再仔細聽,又像奔赴戰場的軍隊正銜枚疾進,沒有聽到號令,只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對童子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裡沒有人聲,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我恍然大悟,嘆道:“哦,原來這是秋天的風聲呀,真令人傷感,它怎麼突然就來了呢?秋天總是這樣:它的色調悽悽慘淡,雲氣消失,煙靄飄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日色晶明;它的氣候清冷蕭瑟,悲風凜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蒼涼,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悽悽切切,時而呼嘯激昂。
秋風未起時,綠草如毯,豐美繁茂,樹木蔥蘢,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它一旦來臨,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凋零的,便是一種肅殺之氣的餘烈。“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節,它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象徵著用兵,它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義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
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代表西方的一種聲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則’。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凡萬物過了繁盛期,都會走向衰敗。“嗚呼,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有無窮無盡的憂愁來煎熬他的心,又有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費心勞神,必然會損耗精力。
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鮮紅滋潤的膚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光亮的鬚髮變得花白斑駁。人非金石,為什麼卻要以不是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仔細想想吧,傷害自己的到底是什麼,又怎麼可以去怨恨這秋聲呢?”童子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卻聽得四壁蟲聲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賞析歐陽修的《秋聲賦》寫於嘉四年(1059),其時,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思想十分矛盾,內心十分痛苦。《秋聲賦》所表現出來的寫作技巧卻是前無古人的,作者以獨特的目光,由秋聲起興,極力描寫渲染了秋風的蕭瑟,萬物的凋零;並且聯絡人生,發出了世事艱難,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
文章採用第一人稱手法,由自己夜間讀書聽見秋聲的驚異感受入筆,從秋風初起到秋風越來越大,比喻對比,聲色渲染,為我們營造了一幅秋聲“悚然”,秋聲“異哉”的動人心魄的秋聲圖。
作者用一句“此何聲也?汝出視之”巧妙過渡,在巧設懸念,吊足讀者胃口之後,以“餘曰”領起,從秋“其色慘淡”、“其氣慄冽”、“其意蕭條”、其聲“悽悽切切”以及秋風未起之時和秋風吹拂之後草木的變化等方面極力渲染描繪了秋之蕭條,為後文抒情言志儲蓄足了一池春水。不僅如此,作者還專門用一個自然段,聯想想像,將秋喻為“刑官”的季節,從秋在時令、樂音上的屬性的角度揭示了秋聲蕭條、傷夷的本質屬性,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蘊。由於大量地使用比喻、對比、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音韻優美,情韻悠長。最後,作者聯絡人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
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於言表。文未寫童子的反應和蟲聲之唧唧更是神來之筆,更加突出和強化了悲秋的感懷。無形的秋聲,在作者筆下卻形態可掬。文章將“聲”、“形”、“感”融於一爐,寫得水乳交融,令人感動。作者寫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傷感的情緒卻是不足取的。